本帖最后由 上海也能穿越了 于 2024-10-4 21:02 编辑 6 c: c ]( l$ y3 p, r( a r
s6 _. F: p u, R
) n. \% g) l6 y* D# s0 i& ~) w8 l) J2 S! h5 o) O
% h( Z0 z% s6 X {( v/ H" d
引言 众所周知,唐代以博大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吸收颇多异域元素,从而呈现出多元浓 烈、磅礴奔放的盛唐气象。唐代社会之“胡风”,一直是唐代社会史研究的焦点; 而胡饼作为“饮食胡风” 之代表,也备受关注。 - ^9 {4 k7 Y/ k# ^
+ {4 Z* |; Q& `
一、何为胡饼 胡饼又名曰:麻饼、炉饼,在唐朝时大多称之为“胡麻饼”。( x) T( @* x/ s6 ^0 {2 F
胡麻饼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胡麻”源于饼的成分,另一种则认为“胡”为西域的意思。
. ]* t+ h4 H' a# Y8 H( ^; e e
) K& S" ^" ?+ I$ A
其一,认为强调的是饼的成分“胡麻”。 在东汉刘熙《释名· 释饮食》书中记载: “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胡饼,作之大漫沍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 即饼由面和水相混 合制成,胡饼体积较其他饼类为大,又因饼上撒有胡麻而得名。 / i, y8 R) ]1 M- O4 v3 f
魏晋南北朝时期胡麻种植进一步推广,贾思勰《齐民要术》中有关于胡麻 种植的经验总结,胡麻种植以“二、三月为上时,四月上旬为中时,五月上旬为下时……月半前种者,实 多而成; 月半后种者,少子而多秕也。” 作为制作胡饼的原料,胡麻种植的推广为胡饼的流行提供了 重要基础。其二,胡饼中的“胡”指北方少数民族,重点强调胡饼的异域身份。 《太平御览》 引《赵录》曰: “石勒讳胡,胡物皆改名,胡饼曰抟炉,石虎改曰麻饼。常食而得名也,故京都入转音呼胡饼为胡饼。” 0 r1 a: u' a) W/ n4 l% F5 S; q
东汉时食用胡饼的记载已颇为常见。《续汉书》中有记载: “灵帝好胡饼,京师 贵戚皆竞食胡饼。”在东汉时期,胡麻饼已经是十分受欢迎的食物,人们食用胡饼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上至皇室贵族,下至普通百姓都对胡麻饼青睐有加。《齐民要术》录有制胡饼之“髓 饼法”: “以髓脂、密合和面,厚四五分,广六七寸。便著胡饼炉中,令熟,勿令反覆。饼肥美,可经久。” 8 x. R$ @; ?0 \" n
0 ^' ~' D7 c) Z# T
可见迟至北魏,胡饼中已添加了髓脂一类肉质脂肪,口感风味上有了显著提升。做出来的饼味道肥美,同时延长了食物的保质期。 6 O& l* J8 E% f! {
二、唐朝的饼花样多,味道绝
; d3 c: p* F& v+ U饼,是一个十分宽泛的食物,凡是面食(除却面糊以外)都可以冠以“某饼”的名义。 在唐朝时期,市面上流行的饼可以分为胡饼、蒸饼和汤饼三大系列。 ! w7 |9 Q8 D& M4 H
" v" B3 J+ z% s$ g; z0 Z: r: S4 K其一,胡饼。 胡饼起源西域,是西域饮食文化与中原的饮食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而成的产物。在唐朝时期,所有经过油脂烤制而成的扁平的面食都可以被划为“胡饼”行列。 胡饼的烹饪方式和操作工具相对简单,在口味上也相对符合关中地区的饮食习惯,所以在当时的都城长安非常受欢迎,达到老少皆宜的程度。每逢佳节,家中便会制作胡饼。 白居易《寄胡饼与杨万州》一诗云: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 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胡麻饼做法是从长安都城传来的,是用油把饼煎得脆脆的,出锅时一个诱人香味。白居易带给杨万州尝尝,尝尝与辅兴坊的美食相比是否一样。辅兴坊是长安皇城朱雀门街西的一间面店。这是丝绸之路的咽喉之道,是连接唐朝和西域贸易往来的重要地方。由此可知,那是胡饼已经是生活中重要的食物,出现在唐朝人的一日三餐中。
3 Y: t. [) E$ i
' e3 H5 u1 X' R! u, `长安城中辅兴坊就类似现在的南京夫子庙,而“胡饼”就类似于夫子庙里的南京板鸭,是人人来都想尝一尝,走时都想带一份给家人的好物,十分流行。' @5 V, r: c7 m! c& V) L# C5 _2 u
其二,汤饼。 面食在制作过程中,有经过汤水煮的过程,类似于现代人吃的面条、混沌、饺子此类食物。在唐代,汤饼还被称为索饼、水溲饼。
( y3 J( g" T4 E/ C
1 h! c7 }! [& ?# e
如今,西安地区的人依旧热爱吃面条,面食是他们的主食,由此我们不难猜出汤饼在唐朝的长安都城的受欢迎程度。 早在西汉时期,朝廷后厨中有专门为皇室供应汤饼类食物的“汤宫”,汤饼是饼系列中受众群体最普遍的一种。 唐朝的汤饼花样多,种类丰富,是一种一年四季都有的主食。在严寒的冬季,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饼,是很多唐人的幸福感由来之一。 ! n3 K3 z# @) P6 \0 M: e
汤饼的“吃法”其实完全取决于食客的口味和制作者的技艺。食材允许,肉食、鸡蛋、蔬菜皆可与饼一起制作。 其三,蒸饼。 唐朝的蒸饼顾名思义就是以“蒸”为主要的制作方式的饼,类似于现在的馒头类的面食。唐朝的蒸饼体型一般小巧,做工精致,包括带馅和不带馅两种。 : i) `) i: b8 k8 C# I
0 T: v- ?, J, E( c
在唐朝长安,蒸饼十分流行,流行程度不亚于现代社会人习惯买些馒头回家蒸着吃一样。 在很多关于唐朝的影视节目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主角在热闹非凡、熙熙攘攘的街道上买饼的场景,街道上随处可见卖饼的小摊,由此也可以看出唐朝人对饼的喜爱,而其中胡饼流行也是有其中特殊原因的。 * m" e ~& j s' f: n; j0 W
3 D- N( M/ Y+ S6 d. a三、胡饼流行之缘故 4 l/ V6 l0 u/ P5 W' e
人人都爱美食,而自古以来中国又是“舌尖上的中国”。胡饼在唐朝是主流食物无外乎两个原因,其一,小麦种植技术的进步;其二,李氏皇族的“胡风影响”,丝绸之路的外部促进。 X6 M2 i( Y9 ], T: P1 @. a+ G5 `) o
其一,唐朝时期小麦种植技术成熟。在唐朝,可以种植出大量的小麦,同时的精加工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专门精加工小麦的生产部门。 同时唐朝的胡饼加工方式也多样化,在唐朝早期采用“置炉烤制”,以炉作为加工的工具,后期增加饼中的含油量,出现“油胡饼”,同时也演变出在炉外烤制的“蒸胡饼”。 ( C7 J$ Y7 { H) [: f1 w7 z
& C6 G( h! X% d. @8 t8 k0 U' e
简单烤制就可以食用的烹饪方式在食物传承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一方面,烤制的工具要求低,可就地取材,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很适用;另一方面,烤制的食物相当于经过了脱水的工程,食物更容易保存、不易变质,便于外出携带。 其二,李氏皇族的“胡风影响”,丝绸之路的外部促进。唐朝李氏本出身于甘肃陇西,被认为具有北方鲜卑血统,唐朝时期“胡化”严重。 《旧唐书·舆服志》即言: “贵人御馔,尽供胡食。” 8 h4 x( {6 }' \
唐朝皇帝常常将胡饼赐予僧人,民间自然也受到皇室影响,爱食胡饼。
3 N* a, l" j6 o! d% s- N
) z3 T/ c+ k: p6 {& S' E
丝绸之路既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也带动了饮食文化的发展。穿衣风格、饮食习惯等诸多方面都受到胡风影响。
, R" U/ B* a b6 f0 ~6 c. @9 {2 J结语 / N% H5 N. A- a' i& e
唐朝时期的胡饼流行是全面性的,既包括流行人群的广泛性也包括流行地域的广泛性。 其一,流行人群的广泛性,上至皇室贵族,下至黎明百姓都对胡饼有所青睐。帝王曾经把胡饼作为赏赐赐予僧人作为斋物,而百姓家也把胡饼作为日常吃食。其二,流行地域的广泛性,不仅仅局限于当时的长安都城。唐朝的交通发达,而小麦的种植技术相对成熟,小麦精加工技术改良,都加速了胡饼在全国范围的流行。
6 o+ j; P2 M1 i* l3 }" B5 }# r( A唐朝是一个经济繁荣昌盛、社会稳定发展的朝代。社会开放、丝绸之路发展,社会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同时也是一个“胡风”盛行的朝代。而胡饼是“胡风饮食”的代表之物,也深受人们的喜爱。
" ?. [- f- A# J4 |* j0 z参考文献: 《新唐书》 《旧唐书》 《资治通鉴》
6 ]4 r3 {. k; b( g+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