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 长安城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客服咨询电话

18262654321

三国浴乐园
三国浴乐园
东汉末年,皇叔奶茶店小老板刘备,生逢乱世心有大志,始终胸怀产业救国夙愿,不畏艰难志笃弥坚,统领着孔明茶坊、张飞酒馆、赵云管家,关羽镖局,小乔汉服,联合新晋网红诸葛孔明;与霸道房东曹操,家族地产商孙权、戏水乐园老板周瑜斗智斗勇,应天时、顺民意,抢商机,在恶劣的市场竞争中,开辟新天地,齐心协力把小生意干成大传奇,最终在资本市场上市敲钟的奋斗故事。
三国浴乐园,是以创造快乐、助力梦想、传播文化为使命的综合服务平台;三国浴乐园以三国历史为魂,创业文化为媒,快乐体验为本,拥有汤泉、秀演、美食、趣店、康健、乐园等服务的全产业链文旅服务空间。 三国浴乐园聚焦于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服务的深度融合和服务创新,把脉新休闲娱乐市场的时尚消费需求和新鲜文旅体验,结合互联网思维和现代科技手段,为客人打造24~48小时欢乐服务圈。
共有225个话题
本版聚焦
全站热门讨论
三国浴乐园

今日发帖:0

讨论: 225

本版相关讨论
热门路线
三国时期的美食有哪些? [复制链接]
心海假日
2025-4-13 07:53:38   

作者:任誉任健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3399826/answer/349310913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
  中国古人在饮食方面之精细考究,远超今人想像。
  当年周天子用膳,主食六谷(稻、黍、稷、粱、麦、苽),肉食类鸡、鸭、鱼等六种,饮品有清酒、甜酒、酸梅汤等六份,山珍海味八道,所用佐料一百二十种,酱、醋辅料一百二十瓮;一日三餐,餐具二十六种,包括鼎、爵、俎、豆等。进餐时还有乐工伴乐,为确保食品安全,厨师长还要率先逐一品尝。(《周礼·天官·膳夫》曰: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以养王及后、世子。(羞有滋味。)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以乐侑食。膳夫授祭,品尝食,王乃食。)
  春秋时期的政治家晏子担任齐国上大夫时,三餐主食为糙米饭,菜肴有三种烤制禽肉、几样蛋类和蔬菜。齐景公因此叹息:“唉呀!先生竟然贫困到如此地步,这是我的罪过。”《晏子》载: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苔菜耳。公曰:“嘻!夫子家如此甚贫乎?而寡人之罪。”)  底层老百姓则以豆类、藿羹为食(藿是豆类植物的叶子),收成不好的年份连糟糠、野菜、剥树皮都吃不饱。《战国策》载: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餍糟糠。)  肉类是贵族阶层才能吃的。普遍老百姓只有到了一定年纪——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才有资格吃点肉。《左传》云:食肉之禄,冰皆与焉,位为大夫,乃得食肉。《孟子·梁惠王上》载: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食,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汉朝法律禁止老百姓平时聚餐饮酒。亲友间无故聚会喝酒,罚金四两。只有遇到特殊情况,官府才准许民众聚餐——史料里所谓的“大酺”,并不是由官方出钱请客,普通老百姓都能共享美酒大餐,而是特准大家在这几天内可以聚餐、饮宴。(《汉书·文帝纪》颜师古注:合聚饮食为酺。引文颖曰:汉律,三人已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今诏横赐得令会聚饮食五日也。)
  公元280年司马炎平定江东、终结三国乱局后,决定大赦天下、改元,老百姓可以欢宴五日。(《晋书·武帝纪》载乙酉大赦,改元,大酺五日。)
2
  神权时代等级森严,王公贵族之间用餐也各有标准。《礼记》记载当时的规制是:天子的饭菜二十六盘(鼎或簋),诸侯十二盘,上大夫八盘,下大夫六盘。(《礼记·礼器》载: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左传》里的记载是:“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回簋,士三鼎二簋。”
  可见当时实行分餐制,宴饮时,主宾、主陪、主家和其他出席者各有席位,互不交接,众人依次列坐,各吃各自案上的饭菜。(《仪礼·乡饮酒礼》载:宾、主人、介、众宾之席,皆不属焉。》)
  东方社会当时还没有出现适宜多人围坐聚餐的桌、椅、板凳,人们吃饭时都只能席地而坐——不是直接坐在地上,而是在地上垫一块用草、竹片、苇子编的席片,称之为席,也有用皮毛制成的豪华席垫,时称暖席;更讲究的要铺设两层,下层为筵,上层为席。(《礼记·乐记》郑玄注:铺陈曰筵,藉之曰席。)
  曹操的核心谋士、汉臣荀彧平时不用多层坐垫,只坐单层席片。这便是成语“坐不累席”的出处,形容一个人生活俭朴,礼贤下士。(《荀彧传》注引《魏略》载:彧折节下士,坐不累席。)
  当时的席地而坐,不是像今天这样臀部着地、两腿前伸——这种姿势不够雅观,时称“箕踞”,是一种轻慢不敬的坐法,行为;当时通行的坐姿大致相当于如今的跪姿,双膝着地,臀部落在脚后跟上。(《四书释地》载:两膝著地,以尻著蹠而少安者为坐。)
“筵”“席”“筵席”等词汇因此演化为宴会的代称,参加宴会称为“坐席”,参加各类活动为“出席”,把大餐叫做“宴席”,坐在C位上的称为“主席”,最主要的成员称为“首席”。
  中国古代的这种坐席后来传到东夷,演变成类似榻榻米的家具——中国古人当时就把这种坐席别称为“榻”。汉臣陈藩担任乐安太守时,重视人才,倡导教化,辟用当地名士周谬,对他厚爱有加,见面时称呼其表字以示敬重,并且在衙暑特为他设了一个“专榻”,他离开后便让人把这块席片悬挂起来,不让其他人坐。(《后汉书·陈藩传》载:郡人周谬,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
  当时的宴会场景,大致情形是出席者依次落座,每个人面前放着低矮案几,上面摆放尊、鼎、簋、豆等餐具,里面盛放着食物,众人以礼就餐,各吃自己面前的饭菜。(《礼记·乐记》载:“铺筵席,陈尊俎,列籩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
  因为尊卑有别、餐标不同,每个人面前的案几大小也不一样。战国末期的燕国太子丹为了激励杀手荆轲行刺秦始皇,就和他同案而食,同床而寝——“同案而食”并不是合用同一个食案,而是使用同样大小的案几,吃同一样的饭菜。(《太平御览 · 饮食部 · 卷七》载:太子常与荆轲同案而食,同床而寝。)
  孟尝君礼贤下士,和数千门客不分贵贱,也是使用一样的案几,吃同样饭菜。有一次晚餐,一位新来的门客因光线遮挡没看清别人的饭菜,以为自己吃的比别人差,一时气愤便离席而去。孟尝君起身拦住,让他看看自己案几,果然是一样的饭菜。此人大惭,横剑自刎。(《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与文等……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  公元前199年汉高祖刘邦巡幸赵国,他的女婿、赵王张敖亲自为他持案端菜,礼节极尽恭敬。(《史记•田叔列传》载: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甚恭。)
  可见当时的食案是可移动的,跟今天食堂里传菜用的托盘近似,但托盘下面没有支架,上完菜后即撤下来,食案则有支架,可放在就餐者面前当作餐桌使用。另外一个确切例证,是东汉名士梁鸿每次回家吃饭,其妻孟光总把饭菜放在食案上,然后恭敬端到丈夫面前,把食案举到与双眉齐平的位置。这便是成语“举案齐眉”的出处,形容夫妻恩爱,相敬如宾。(《后汉书·梁鸿传》载: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吴臣步骘早年和广陵人卫旌到会稽,租了当地富豪焦征羌的土地种瓜,瓜熟后率先献送给主人。焦征羌坐在房屋帷帐里接见他们,叫下人在地上铺张席,让步骘、卫旌坐在窗外。吃饭时也是分餐制,焦征羌坐在室内大案前,美味佳肴摆了一大桌,步骘、卫旌的面前各有一小盘饭,一点青菜。(《步骘传》载:征羌方在内卧,驻之移时,旌欲委去,骘止之曰:“本所以来,畏其强也;而今舍去,欲以为高,祗结怨耳。”良久,征羌开牖见之,身隐几坐帐中,设席致地,坐骘、旌于牖外,旌愈耻之,骘辞色自若。征羌作食,身享大案,肴膳重沓,以小盘饭与骘、旌,惟菜茹而已。)
  当时普通老百姓平时吃饭,也是这样分餐而食。三国隐士焦先,每天进山砍柴,然后把柴送给别人,先从村头第一家开始,一家一家地分送柴禾。主人看见了,就把他请到屋里,铺上席片让他坐下,并端来饭菜让他食用。(《神仙传》载:日日入山伐薪以布施,先从村头一家起,周而复始,担薪以置人门外。人见之时,即铺席与坐,为设食。)
  乡间举行宴饮活动,基本情形如同殿堂,不同年龄的菜肴数量各有差别:六十岁的三个菜,七十岁的四个菜,八十岁的五个菜,九十岁的六个菜;六十岁以上的才能坐着吃饭,五十岁左右的要站着侍候,表示对长者的尊敬。(《礼记》载: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
  直到东晋时期,才出现多人合餐的记载,大家共用一张餐桌,共享同一桌饭菜。权臣桓温有次和下属在一起吃饭,某个参军用筷子夹蒸菜,但是一直没夹起来,同席其他人并没有伸筷子帮忙,见他仍不放弃,都看着戏笑。桓温于是斥责:“你们同盘吃饭,尚且不能互相帮衬,更别说到了危难时刻!”下令罢免他们的官职。(《世说新语·黜免》载:桓公坐有参军椅烝薤不时解,共食者又不助,而椅终不放,举坐皆笑。桓公曰:“同盘尚不相助,况复危难乎!”敕令免官。)
3
  中古时期人们的日常饮食的实际情形虽已无法见到,但是史料记载了古人饮食的大量实证,可管窥古人生活的大致场景。
  两汉三国时期,人们常用的炊具有釜、甑、鬲等。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正月,新莽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等率军急赴宛城平叛。春陵军主将刘縯(刘秀的哥哥)列阵宣誓,于是焚烧掉积存财物,砸破釜、甑等所有炊具,背水一战,大败王莽军队,斩首3000余人。(《后汉书·刘縯传》载:伯升乃陈兵誓众,焚积聚,破釜甑,鼓行而前,与尤、茂遇育阳下,战,大破之,斩首三千余级。)
  釜是一种坛状炊具,小口大腹,或有两耳。成语“釜底抽薪”即表明釜的用途是烧水做饭。曹植在《七步诗》里直观描写了时人用釜烧水煮豆时的情形:“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甑是一种蒸食器具,底部有孔,放在釜或鬲的上面,可蒸熟食物。东汉名士孟敏有一次端甑时不慎摔倒,甑被摔碎。孟敏起身后看也不看就直接离去。郭林宗见状问他何以如此淡定,孟敏回答:“已经摔碎,再看又有什么用?”(《后汉书·郭太传》:孟敏字叔达……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顾而去。林宗见而问其意。对曰:“甑以破矣,视之何益?”)
  成语“堕甑不顾”由此而来,大意是对于既成事实的事情,无须追悔。
  宋人陆游有诗句写道:“朝甑米空烹芋粥,夜缸油尽点松明。”可见甑这种炊具,到了宋代仍然沿用。
  由这些炊具推知,当时的烹饪方式主要是蒸、煮、炖、腌、烤等,但是没有炒制菜肴——釜底太深而过于厚重,基本上无法进行炒制。
  适宜炒制的炊具,大致出现在东晋南北朝时期,时称“铜铛”,为浅底铜质器物,由底深厚重的釜演变而来。《齐民要术》第一次明确记载了古人炒菜——炒鸡蛋的烹饪方法:“炒鸡子法:打破,著铜铛中,搅令黄白相杂。细擘葱白,下盐米、浑豉,麻油炒之,甚香美。”  三国名士阮籍在母亲去世下葬前,吃了一盘蒸猪肉,喝了两斗酒,然后作临终诀别,开始一直沉默不语,突然一声号啕,吐了几口鲜血。(《晋书・阮稽传》:及将葬,食一蒸肫, 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  晋武帝司马炎曾到其女婿王济家,酒菜超级奢华,其中的蒸乳猪特别好吃,就问这道菜这么好吃,是怎么做的,王济回答:“这是用人乳蒸制而成。”皇帝听后甚为不悦,没吃完饭便匆匆离去。《晋书王混传附王济》载:帝尝幸其宅,供馔甚丰,悉贮琉璃器中。蒸肫甚美,帝问其故,答曰:“以人乳蒸之。”帝色甚不平,食未毕而去。)  三国时期已有了水煮面条。曹操的养子何晏容貌极美,尤其是肤色特别白。魏明帝曹叡认为白得不正常,怀疑是搽了粉,于是在热天赐他一碗热汤面条,看着他吃完,只见他大汗淋漓,撩起红衣擦脸,肤色更为白皙。(《世说新语·容止》载: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但当时并没有面条、烧饼、馒头的细分,凡以水和面制成的面食,像面条、馒头、包子、馕、烧饼、干饼,都统称为“饼”,并据其形状而称之为胡饼、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等。《释名》载: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胡饼作之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着上也;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  《释名》的作者刘熙,大致生活在东汉桓灵时代,他在文中提到的“胡饼”,应该接近于如今西部民族的特产主食——馕;“蒸饼”则是今天的馒头,北方很多地方称之为“馍”。一个确切的佐证,见于《晋书》记载,晋臣何曾生活奢华,他家做的蒸饼,出锅后上面不炸开花就根本不吃。(《晋书·何曾传》载:性奢豪,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每燕见,不食太官所设,帝辄命取其食。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
  何曾死于公元279年,当时东吴尚未平定,因此他算是始终生活在三国时期。史书记载“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这种“蒸饼”显然不可能是今天这种扁薄的面食,任何薄饼都不可能被蒸出“花”来,出锅后能够炸花的毫无疑问只能是馒头,而且得是发面馒头。只有厚而敦实的馒头经过充分发酵,里面才会形成足够多的气泡,开锅时急剧扩散而炸裂成花。
  三国时期,各地都已出现煮食的馄饨,扁平而形似月牙。(《广雅》载:馄饨,饼也。北齐颜子推注: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
4
  作为最初始的饮食方式,两汉三国时期大量存在生食的情形,除了蔬菜、瓜果之外,各种肉类、鱼虾、蚌等,都可经过简单处理后直接生吃。
  当年在鸿门宴上,悍将樊哙闯帐,项羽先是赐酒,又命人赏他一块猪肘子——这一大块肘子就是生的,樊哙把盾牌扣在地上,把肘子放在上面,拔出剑来切着吃。(《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但在正常情况下,生吃肉类却不似这般生猛,而是要把生肉切细,细切的肉片时称之为“脍”;也可以把肉晾晒、风干后作为干粮,时称之为“脯”。(《汉书·东方朔传》载:生肉为脍,干肉为脯。《释名》载:膊,迫也,薄椓肉迫着物使燥也。《说文解字》载:脍,细切肉也。)
  史料记载刘表当年犒赏三军,伙食标准是每人三杯酒,一块干腊肉。上万官兵的伙食标准都是这样。(《神仙传》载:左慈诣刘表,请犒军,有酒一器、脯一盘。百人捷酒赐兵,人三杯酒、一片脯。万人皆同,而酒器如故,脯亦不减。)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以重兵围困邺城,袁绍之子袁尚的部将李孚自请入城通报信息,只选三名忠厚兵士随行,每人带着肉干、粮食,配备快马,并不持兵器,直奔邺城而来。(《贾逵传》注引《魏略》载:孚自选温信者三人,不语所之,皆敕使具脯粮,不得持兵仗,各给快马。)
  曹操守兖州期间,军队严重缺粮,其部将程昱回到老家东阿征粮,抢劫得到一个月的军粮,其中掺合了不少切细的人肉干。(《程昱传》注引《世语》载:初,太祖乏食,程昱掠其本县供三旬粮,颇杂以人脯。)
  当时的鱼类,多以生吃为主,因此衍生出一个“鲙”字,专指切好的生鱼片。袁绍的军谋校尉、名儒应劭在撰文介绍各地风俗时,把祝阿(今山东省齐河县、禹城市一带)人不吃生鱼看作一种奇风异俗。(《风俗通义》载:祝阿不食生鱼。)
  古人生吃鱼片,与今天饭店里的生鱼片吃法类似,把鱼切成薄片,食用时佐以姜汁等辛味调料——用姜、蒜或韭菜等的碎末制作的调味品。(《释名》载:齑,济也,与诸味相济成也。)
  南阳太守羊续喜欢吃生鱼片,府丞就送来一条鲤鱼。羊续拒收,推让再三未果,便将鲤鱼挂在屋外的柱子上。府丞后来又来一条更大鲤鱼。羊续使拉他到屋外柱子前,指着悬挂的鱼干说:“你上次送的鱼还在这挂着。”此后再不吃鱼。南阳百姓莫不交口称赞,敬称羊续为“悬鱼太守”。(《后汉书·羊续传》载:羊续为南阳太守,好啖生鱼。府丞焦俭以三月望饷鲤鱼一尾,续不违意,受而悬之于庭,少有皮骨。明年三月,俭复馈一鱼。续出昔枯鱼以示俭,以杜其意,遂终身不复食。)
  曹植也很喜欢吃生鱼,认为生鲤鱼片蘸着虾酱,美味堪比熊掌、鲍鱼。(《名都篇》载:脍鲤臇胎虾,炮鳖炙熊蹯。)
  孙权在武昌时召来术士介象,有一次在讨论哪种鱼片味道最佳,介象说:“最美不过鲻鱼。”孙权说:“咱现在讨论的是附近江河里的鲙鱼,鲻鱼产自大海,暂时吃不到。”介象说:“我可以搞到!”让人在宫中庭院中挖个方形坑塘,放满水后又找来鱼钩,介象配制好鱼饵,在坑塘里垂下钓鱼线。一会儿果然钓到了鲻鱼。孙权惊喜地问:“能吃不?”介象说:“这是专门为陛下钓来调制生鱼片,怎么会不能吃?”于是就让厨师把鱼切好品尝。(《赵达传》注引《神仙传》载:仙人介象,字元则,会稽人,有诸方术。吴主闻之,征象到武昌,甚敬贵之,称为介君。与吴主共论脍鱼何者最美,象曰:"鲻鱼为上。"吴主曰:"论近鱼耳,此海中出,安可得耶?"象曰:"可得耳。"乃令人於殿庭中作方坎,汲水满之,并求钓。象起饵之,垂纶於坎中,不食顷,果得鲻鱼。吴主惊喜,问象曰:"可食否?"象曰:"故为陛下取以作生,安敢取不可食之物?"乃使厨下切之。)
  曹操有一次宴请宾客,看着丰盛莱肴仍有遗憾,说山珍海味齐备,美中不足的是少了一道吴地松江鲈鱼做的鱼末子。在座的方士左慈听了回应:“这好办。”于是找来一只铜盘,装满水,用一根竹竿在水中垂钓。一会儿便钓出一条鲈鱼。曹操热烈鼓掌,宴会上的人都惊讶不已。曹操说:“能再钓一条不?”左慈下饵垂钓,很快又钓出一条。曹操让抓紧切成鱼片,分给大家品尝。(《搜神记》载:左慈,字元放,在曹操坐,操谓众宾曰:"高会所少,吴浙江鲈鱼耳。"放曰:"此可得也。”因求铜藻盘贮水,以竿饵钓於盘中,须臾引一鲈出。操拊手笑曰:"可更得不?"放乃更引饵沉之,须臾复引出,皆长二尺馀,生鲜可爱。操令目前切脍,周浃会者。)
  四
  今天流行的烧烤,其实是人类最原始的烹饪方式。
  早期人类逐步能够主动生火——开始先是有意识到保持火种,后来逐渐掌握钻燧取火,东方社会把第一个掌握取火技能的称为燧人氏。(《韩非子》载: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人类从此有了控制和改造自然的利器,从而在丛林竞争中相比其他动物形成碾压性优势,一个关键环节是改变了人的饮食习惯,有意识地制作熟食,大大减少了疾病感染,也使食物更好消化,从中能够摄取更多营养,直接刺激了大脑发育。(《礼含文嘉》曰:燧人始钻火,炮生为熟,使人无腹疾。)
  《诗经》里有古人生火烤兔、边吃边喝的记载,读来顿时联想到烧烤夜市上烟熏火燎、大快朵颐的场景。(《诗经·瓠叶》载:“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
  东方社会礼仪的产生,便是在掌握了钻燧取火技术之后,人类有意识地烹制食品,向神灵奉献食物。先民们把黍米放在石上烧熟,把猪肉撒开放在烧石上烤熟,在地上挖个小坑盛水当作酒樽,用双手捧着献神,用草和土做成的鼓槌,敲击小土台就当敲鼓作乐,向神灵表示祈愿与敬意。(《礼记·礼运》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饮,蕢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
  孔子的门生曾皙生前爱吃羊枣,其子曾参在父亲死后便不吃羊枣。后来, 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就问孟子说:“脍炙和羊枣哪样好吃?”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公孙丑说:“这样说来,曾皙生前一定也喜欢爱吃脍炙,但是曾参为什么没有不吃脍炙?” 孟子说: “因为大家都喜欢脍炙;而只有羊枣才是曾皙的特殊嗜好。所以曾参吃脍炙而不吃羊枣。就像避讳时只讳名而不讳姓,因为姓氏为多人共享,而名字是一个人独有的。”(《孟子·尽心下》: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孟子和公孙丑讨论中提到的“脍炙”,就是指烤肉。许慎在《说文解字》解释:“脍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凡炙之屬皆从炙。”。因为烤肉为人所共爱,因此便有了成语“脍炙人口”,以烤肉之味借喻那些文辞优美、广受传诵的诗文。
  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六号墓,画像砖上绘有男主人宴请宾客的情形,仆人在火边加工烤肉、端着托盘给主人用餐,当时便出现了烤串,为三股叉状的烤具,上面串着烤好的熟肉。
  东吴丞相顾雍的孙子顾荣,在东吴亡国后来到洛阳,一次出席宴会时注意到有个佣人在端送烤肉,流露出垂涎欲滴的表情,于是把自己那份递给他吃。别人讥笑说:“一个低贱的仆人,为什么要给他吃?”顾荣说:“哪有整天端着烤肉却不知其味道的?”后来西晋中枢动荡,杀戮四起。顾荣历尽艰辛渡江避乱,每次到了危急时刻,总会有一个人挺身而出。顾荣觉得很奇怪,便详细询问,原来他就是那个当年接受了烤肉的佣人。(《世说新语·德行》载:顾荣居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曰:“其仆也,焉施之?” 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相助。顾荣异之,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4
  早在商周时期,东方饮食界便已出现了各样腌菜、酱菜,为此设置专门的官职,时称“醢人”,负责掌管酱菜的制作、进献。当时的腌菜称为“菹”,用韭菜、菖蒲、凫葵根、蔓菁等泡制而成,酱菜时称“醢”,主要是用鹿肉、兔肉、鱼肉、猪肉、鹅肉等做的肉酱,带骨的肉酱称为“臡”,带汁的称为“醯”……《周礼》载:醢人掌四豆之实。朝事之豆,其实韭菹、醓醢、昌本、麋臡,菁菹、鹿臡、茆菹、麋臡。馈食之豆,其实葵菹、赢醢、脾析、醓醢、蜃、蚳醢、豚拍、鱼醢。加豆之实,芹菹、兔醢、深蒲、酝醢、箈菹、雁醢、笋菹、鱼醢。《释名》载:醢,海也、冥也,封涂使密冥,乃成也醢,多汁者曰醯,醯,沈也,宋鲁人皆谓汁为沈醢,有骨者曰臡,如吮反臡也,骨肉相搏无汁也。)
  豆鼓是广受欢迎的美食,因此称之为“豉”,与“嗜”同音,表明其受欢迎程度。(《释名》载:豉,嗜也,五味调和须之而成,乃可甘嗜也,故齐人谓豉声而嗜也。)
  江南人做汤,豆豉是必放的调味品。司马炎平定东吴后,江东名士陆机(陆逊的孙子)来到洛阳,拜访司马炎的女婿王济,王济家的桌上放有羊酪,王济问:“你们江东有这么好的美食吗?”陆机说:“我们用千里湖里的莼菜做羹,要是再放点豆豉的话,能甩你这个几道街。”《世说新语》载: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斜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云:“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
  生鱼经过腌制酱化,当时称之为“鲊”,类似于今天的咸鱼,也是当时的一道美食。(《释名》载:鲊,滓也,以盐米酿之如菹熟而食之也。)
  东吴司空孟仁——《二十四孝》里“哭竹生笋”的那位,早年曾任盐池司马,负责看守鱼塘,曾经自己动手编织鱼网,下河捕鱼,然后烹制咸鱼寄给母亲,他母亲当即回寄过来,并说:“你身为渔政官员,却给我寄来这些腌鱼,这不是瓜田李下的避嫌之法。”(《三嗣主传》注引《吴志》载:孟仁为盐池司马,自能结网,手以捕鱼,作鲊寄母,母还之曰:"汝为鱼官,而以鲊寄我,非避嫌也。")
  晋臣张华在其主创作品里详细介绍了咸鱼的腌制方法。因为做于仲秋时节,时称为秋鲭或秋鲊。(《博物志》载:仲秋月,取折头鲤子,去鳞破腹,使膂割为渐米烂藻之,以赤秫米饭、盐酒令糁之,镇不苦,重逾月乃熟,是谓秋鲭。)
5
  人类对甜食有着与生俱来的钟爱。大概是因为糖的热量高,而人类在进化中始终缺乏能量,于是形成一套摄取高能量食物的奖励系统,吃甜食时,大脑会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产生更多快乐之感。很多人在情感低落时,也会借助甜食生成慰藉。
  古代美食界自然少不了各种各样的甜品。早在先秦时期便有晚辈带着枣、栗、糖果、蜂蜜,去看望父母长辈的礼俗。(《礼记·内则》载:子事父母,妇事姑舅,枣、栗、饴蜜以甘之。)
  东汉开国功臣朱祐和刘秀等在长安求学时,有一次见刘秀生病却没钱购买入蜂蜜作药引子,就掏钱买来蜂蜜送给他。刘秀称帝后仍然不忘此事,特意赐给他一石白蜜,并问他说:“这跟咱们在长安时买的蜂蜜相比如何?”(《太平御览》录《东观汉记》曰:世祖尝与朱祐共买蜜合药。后上追念之,即赐祐白蜜一石,问:"何如在长安时共买蜜乎。")
  袁术小时候就非常爱吃甜食,到十八岁时吃饭时仍然要拌着蜂蜜与乳浆。(《录异传》载:袁公路年十八,常饭乳,食蜜饭。)
  袁术后来因为企图称帝而招致众叛亲离,在作战失利、穷途末路时刻,还向下属索要“蜜浆”。怎奈当时弹尽粮绝,蜂蜜无处寻觅。袁术于是长叹一声,倒伏在凳下,呕血而死。(《袁术传》注引《吴书》载:袁术为雷薄等所距,士众绝粮。时盛暑,欲得蜜浆,又无蜜,坐床叹息良久,乃大咤曰:"袁术至於此乎!"因顿伏床下,呕血斗余而死。)
  东吴方面的第二任皇帝孙亮,有一次走出西花园,见放有生梅,就让太监到仓库取来蜂蜜泡梅子。蜂蜜送来后却见里面有个老鼠屎,就把保管员召来审问,保管员跪在地上叩头。孙亮问:“太监向你要过蜜吗?”他说:“太监刚才是来取过,但是我给他时没有脏东西。”太监听了不服,二人各执己见,便有人提议交给警方彻查。孙亮阻止说:“这事用不着。”让人破开老鼠屎,里面是干燥的。孙亮笑着对身边人解释:“如果鼠屎之前在蜜里,里面和外面都应该是湿的;现在外面湿,里面干燥,一定是太监刚才放的。”太监理屈词穷,身边大臣无不惊讶。(《孙亮传》注引《吴历》载:亮后出西苑,方食生梅,使黄门至中藏取蜜渍梅,蜜中有鼠矢,召问藏吏,藏吏叩头。亮问吏曰:“黄门从汝求蜜邪?”吏曰:“向求,实不敢与。”黄门不服,侍中刁玄、张邠启:“黄门、藏吏辞语不同,请付狱推尽。”亮曰:“此易知耳。”令破鼠矢,矢里燥。亮大笑谓玄、邠曰:“若矢先在蜜中,中外当俱湿,今外湿里燥,必是黄门所为。”黄门首服,左右莫不惊悚。)
6
  由于区位、气候、物产、交通和风俗等诸多差异,各地在食材、选料、切配、烹饪等方面各有不同,在膳食方面先天性地具有当地风味和传统特色,逐渐演变为不同的菜系和流派。
  东汉三国时期,中原地区基本形成五味调和、质味适中的特色,不像江东、荆楚等地那样偏于咸、酸,更没有麻辣滚烫的烈性刺激。(《北堂书钞卷第一百四十四酒食部三》载:膳史信羹,甘酸得适,齐和有方。《淮南子》曰:煎熬焚炙,调齐和之,适以穷荆、吴甘酸之变。)
  三国前期的江南与中原互动密切,南方的饮食口味多变,但以甜酸为主,尤其喜欢食酸。相传孙权专门筑城存放醋、酱油,时称“苦酒城”。(《太平御览》引《吴录·地理志》载:吴王筑城以贮醯醢,今俗呼苦酒城。)
  北方游牧部落的各种乳制品早在两汉时期便已全面进入中原。有人给曹操送了一盒奶酪,曹操吃了少许,在盖板上题了一个字:“合”,拿给大家看,众人不知何意。后来传到杨修手里,他拿着就吃,边吃边说:“老板赏我们一人吃一口,还迟疑什么?”(《世说新语》载: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 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之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但是直到三国后期,江南地区仍然不知奶酪为何物。东吴使节到了洛阳,对于酪、酥类的乳制品连见都没有见过,在宴会上勉强吃下去,回去还要想办法吐出来,生怕被下了毒,并交待儿子一定要处处小心。(《笑林》曰:吴人至京师,为设食者有酪酥,未知是何物也,强而食之。归吐,遂至困,顾谓其子曰:"与伧人同死,亦无所恨,汝故宜慎之。")
  过了两百多年后,南方人仍然吃不惯北方的烤羊肉和乳制品。晋臣王导之后、南齐尚书左仆射王奂之子李肃,于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因为父兄遇害,无奈投奔北魏,到洛阳后没有像北方人那样吃羊肉、喝羊奶,而仍然保持南方的饮食习惯,平时只吃米饭、鲫鱼羹,常喝茶,一喝就是一斗,人称大茶桶。几年后,魏帝拓跋宏有一次设宴,见王肃在场而宴席上仍然满是羊肉、奶酪,便有些生气。(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道肃一饮一斗,号为漏卮。经数年已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
  因为秦汉时期人口流动、融合,关中与中原基本趋同。东晋建元二十年(公元384年),前秦统治瓦解,其宗室大臣、美食家苻朗遣使请降,受到会稽王司马道子等人厚待,司马道子在宴请时问他:“关中美食跟这相比怎么样?”苻朗说都很不错,只是关中人的口味轻些。(《秦记》曰:符朗甚别味。会稽王道子为朗设盛馔,问曰:"关中之食孰若此?"答曰:"皆好,惟盐味少生。")
  巴蜀地区崇尚美食,偏爱香辣口味。(《华阳国志》载:其辰值未,故尚滋味;德在少昊,故好辛香。)蜀人还特别爱吃甜食,往猪肉羊肉鸡肉上搁蜂蜜。(《北堂书钞》载:蜀猪羊鸡鹜味皆淡,故蜀人作食,喜着饴蜜以助味也。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游子的记忆深处,都会有小时候家乡的味道,无论走到哪里、见识过多少,仍然会情不自禁地牵念记忆深处的故乡。
  吴国大鸿胪张俨之子张翰,三国归晋后到洛阳作官。后来由于时局动荡,愈发思念故乡,一日秋风起,顿时想起之前在江南常吃的菰菜、莼羹、鲈鱼片等家乡风味,于是说:“人生贵在随心所欲,怎能为图名利而不惜羁旅千里?”果断弃官还乡。(《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苑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忘,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这段史料衍生出两个成语:一是“莼羹鲈脍”,代指家乡风味,也指远方游子的思归之情;二是“莼鲈之思 ”,借喻游子思乡,也指士人为了精神自由而放弃名利羁绊。
  三国饮食文化是数千年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寻三国美食,感知其所代表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可窥见东方先民最真切的生活状态,也可融通古今饮食文化和审美传承的演进脉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浴乐园总导演
    浴乐园,穿越到从前

    www.yuleyuan.net

    18262654321

  • 培哲设计总编剧
    培哲,商业护城河

    www.peizhe.com

    1592165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