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成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173294/answer/290885947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人对糜芳投降的原因也非常好奇,最近看了知乎、抖音上各大V的说法,再仔细研究了三国志里的《关羽传》、《吕蒙传》、《虞翻传》等,大致总结出糜芳投降的原因。 糜芳投降的根本原因:1、在军队的军需供给方面办事不利,犯了大错。2、原本关羽无资格处置糜芳这个级别的官员(官职方面关羽襄阳太守,糜芳南郡太守),所以糜芳不怕。3、关羽北伐时,刘备给予假节钺,有能力对犯军法的两千石进行处罚。糜芳害怕被重罚,于是选择投降东吴,鱼死网破。
当然,里面还有非常多的细节,我们可以一一展开: 1、糜芳既然反叛,那忠诚度自然不高。前期不离不弃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很简单,糜家的家主是糜竺,扶植刘备、投资刘备都是糜竺的主张,糜芳只能跟随大哥。为了分化糜家与刘备,也为了糜家的财富,曹操意图封糜竺为2千石、封糜芳为彭城相。但糜竺已经选择了刘备,糜芳也只能跟随,他没有其他选择。无论糜竺还是糜芳,都是商人而非士人。曹操麾下受重用的都是士族、亲族,糜家是没有前途的;只有不计较出身的刘备更适合糜家,更不用说糜竺引刘备入徐州,并且在刘备最困难时期资助家丁和财富。一旦刘备有所成就,作为天使投资人的糜家也必然能鸡犬升天。
2、关羽到底有没有在荆州留够防守的兵力?从各方面的信息总结,荆州的兵力都不会空虚。原因有6: ①虞翻的观点。虞翻劝降傅士仁的信里,只强调“烽火不能举,此必有内应”(暗指糜芳),却丝毫不提荆州空虚的事情。如果关羽真的中计抽空了江陵的防守,虞翻也不会傻到提都不提。②曹魏的情报。孙权的书信送到曹操那后,曹魏方统一的观点是:(羽)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什么叫守固?有坚固的城墙却没有充足的防守兵力,能叫守固吗?③关羽的信心。孙权讨羽自效的书信被徐晃射到樊城附近,关羽也看到了,却“犹豫不能去”。如果后方留的兵力不足,那还有犹豫的余地吗?就算不退兵也肯定是第一时间安排亲信带一部分兵力回援啊。能犹豫,显然是对后方的防守力量有一定信心,所以决定再观望一下,避免曹魏使诈(当年满宠就是这么骗孙权退兵的)。而且,关羽直到辎重被孙权袭击后才知道孙权真的背盟出兵了。即便如此,关羽的做法是南下打探情报,显然是出于对江陵城防的信心,认为江陵还未陷落,希望挽回局面。要是江陵空虚,用脚指头思考都知道吕蒙以来必然陷落,那完全没必要回江陵。 关羽可能中吕蒙陆逊的计谋抽调兵力上前线了,但关羽作为名将,他对江陵守备的看法是客观的。 ④城里的设伏。糜芳投降后,吕蒙作乐沙上,虞翻认为“城里区区一心者唯糜将军也”,建议迅速入城控制局面。果然城里的士兵已经在组织伏兵想反扑了,因为虞翻的提醒才失败。 ⑤文聘在江夏。就算关羽再放心孙权吕蒙不会背盟,江夏的文聘总得防一手吧?何况文聘还有烧关羽辎重的记录,显然是需要留兵防范的。⑥三万魏军俘虏需要士卒看管。3万俘虏绝对是个大的隐患,不可能不留士卒看管,毕竟吃喝拉撒都需要人带着。遇到吴军来攻打,直接把这3万人坑杀,就能解放这部分看守。 综合上述原因,这里几乎可以下结论:江陵必然是有足够的兵力防守的。
PS:可能一些吴粉羽黑会觉得,吕蒙陆逊传里花这么大笔墨描述诈病、骗关羽调走兵力,难道就没有作用? 当然有作用,但并不影响江陵的防御。 关羽出征时,是“多留备兵”,比如5000人够防守江陵了(参考朱然),关羽留够1万。发现吕蒙病重,无名小卒陆逊接替,那么把多留的5000人抽去北伐,是不是就很好理解了? 多的这5000人,相当于机动兵力,当然也是很重要的。举个例子,陆逊占住夷陵隔绝益州的支援,这也是需要扬州不断运输粮草送到夷陵的。南郡如果多5000人机动部队,就能不时出城袭击吴国的运粮队,让陆逊大军挨饿。这5000人被抽调走后,糜芳就只能老老实实呆城里,无法阻止陆逊隔绝益州,整个形势就对蜀汉不利。 但不管怎么说,守城的兵,关羽是留够的。
3、糜芳到底犯了什么错?刘邦在封赏众臣时,功第一的,是萧何,因为刘邦败仗实在不少,是萧何不断地招兵买粮,保证了前线刘邦有足够的实力与项羽相持。 汉中之战最闪耀的是法正,出谋划策,定军山一战斩渊。但是,在张飞马超被曹休击退,刘备在阳平关分精兵10部夹击依然无法拿下张郃,马鞍山陈式十余营被徐晃击退等等劣势时,是诸葛亮在成都“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在蜀道运输难度S级、刘备上定军山追加S+级难度的情况下,保障了后勤,这也是完全不能忽略的(陈寿记载:亮坐镇成都,足兵足食,也是基于此) 我们再来看看反面案例: 诸葛亮第4次北伐,调李严来保证运粮后勤,作为托孤重臣、国家第二人的李严未能完成任务,受到的惩罚,是卸任归家。
了解了上面对于后勤的重要性,我们再来回顾糜芳的问题。 首先,糜芳作为南郡太守,负责江陵城里的行政。“初,南郡失火,颇烧毁军械,羽以责芳,芳内怀惶惶”,糜芳显然是犯了大错。陈寿用词严谨,比如战败,“走”、“破”、“大破”分别代表不同程度。这里用了一个“颇”,可见损失非常严重。 其次,关羽出征,糜芳作为南郡太守,运粮、提供后续兵力补给的任务是由糜芳完成的。结果在关羽作战时,糜芳“不悉相救”。这里“悉”是全部,“救”是援助,连起来是不能全部支援,意思就是关羽希望得到的粮食、器械、士卒等,糜芳总是不能全额完成。 关羽在荆州多年,荆州的粮食、物资,他心里是有数的,糜芳这种总是不能全额供应的行为,对前线战士的奋力作战是一种不负责,自然也是军法惩治的范畴。 所以,糜芳这种烧毁物资,无法保证前线供应的行为,是严重失职、要受军法处置的。
4、压到糜芳的最后一根稻草:假节钺。《关羽传》花了大量的文字篇幅来描述关羽的“傲气”,比如“护前”要与马超比高低,比如不认可黄忠,比如看不惯孙权的行为就骂使者,等等。 但是关羽还真就没法处罚糜芳,因为关羽既不是荆州牧也不是荆州刺史,只是“督荆州”。在行政职务上,关羽是襄阳太守,而糜芳是南郡太守。大家都是两千石,可以说关羽是没有资格处理糜芳的。
但是关羽北伐后,为方便关羽调配资源,刘备称汉中王时,拜关羽前将军、假节钺。此时,关羽才真正处置二千石的资格。 当然,假节钺仅仅代表有这个资格,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大杀特杀。钟会可以以军法杀许仪这样的名将之后,但肯定不能擅杀诸葛绪。拿荆州的情况来说,关羽可以杀士仁,但不能轻易杀潘濬,而别说糜国舅这种对蜀汉有“大恩”兼老板亲戚。 所以,关羽也只能放一句“还当治之”警告一下,意思是现在我有处置你的权力了,你小子赶紧戴罪立功吧。 只不过没想到,糜芳会选择投降,这真的只能说,小人的心思真的难以猜测。
5. 糜芳产生了误判:东吴的偷袭只不过是215年的重现。215年,刘备拿下益州,由于孙权没捞到好处,于是派吕蒙袭三郡,三郡太守望风而降。但孙刘毕竟是同盟,湘水和谈后,刘备不追究三郡太守投降的责任,又继续予以重任。 但是,这一次与215年完全不同。在215年,孙权考虑的仅仅是要荆州,并没有想破坏联盟。而219年的这场偷袭,孙权选择的是与曹魏联盟,图谋拿下荆州与益州。 这样的误判是致命的。虞翻为什么能恐吓士仁?因为有前科啊,投降的几任太守不都好好的,你士仁要是抵死顽抗,要是守不住被杀了,那可真是冤死了。至于糜芳,我们只是想要荆州,你们这些蜀汉官员还是能回去的。大家是联盟,打生打死又何必。
说到底,这也是刘备以“仁义”治国的败笔所在。刘备对投降官员的不责罚,虽然足够仁义,但同时也起了极其糟糕的影响,让糜芳这样的官员认为,打不过就投降,反正不被追究。相反关羽这种认真追究的,反而显得关羽不够“仁义”。 势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完整的制度应对叛变。比如曹操,经过张绣反叛后就痛定思痛,制定了一系列措施,要求将士把家属迁徙到邺城。前线将士要叛变,先想清楚家人的下场。被袁尚逆击后更是变本加厉,颁布《败军令》:“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