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九江太守卢植。
众所周知,先主不爱读书,喜欢招引少年,飞鹰走狗,听听流行音乐,穿穿漂亮衣服。他的同窗老哥公孙瓒也不爱读书,拜最好的老师,学最少的知识(略见书传)。
而两人的老师卢植却是当世大儒,名著海内,师生的气质简直格格不入,想必卢老师很不喜欢这两个捣蛋的学生吧?
然而似乎并非如此。
卢植师承东汉儒学的标志性人物,伏波将军马援的从孙马融,他的同窗是开创了经学学派“郑学”的大师郑玄,卢植自己著作等身,被曹操称为“儒宗”,专业能力为汉末顶尖。
但他却和老师同窗都不一样,做学问只关心学术逻辑,不喜欢寻章摘句,更不喜欢写辞作赋。提笔做学问,停笔则边喝大酒,边想如何挽救天下。
灵帝初年,卢植被征拜为博士,是纯粹的文职。结果五六年之后,朝廷意外地给了他一个全新的任务,平叛。
我们不知道卢植是怎么在博士任上展示出军事才能的,总之,朝廷认为他文武全才,九江郡的蛮子反了,你去平叛吧!
九江蛮反,四府选植才兼文武,拜九江太守
更神奇的是,卢植有如一副猛药,药到病除。
蛮寇宾服
后来,九江郡旁边的庐江郡又有南夷反叛,卢植再次走马上任,庐江也消停了,卢植从此成为帝国倚重的军事将领。
九江蛮反叛的时间为灵帝熹平四年,《先主传》说刘备十五行学,时为熹平四五年间,又称卢植为“故”九江太守,所以刘备和公孙瓒求学的时间应是从卢植以疾病卸任九江太守后开始的。
如此,则卢植与刘备公孙瓒的师生关系就并非表面那么死板了。
卢植热爱学问不假,但很显然,他也同样认可能够收合徒众,纵横捭阖,拯救天下的能力。或者说,唯有重建秩序,百姓才活得下去,学问也才做得下去。
纵观刘备公孙瓒后来叱咤风云,不甘为人下的表现,很难说到底是他们荣耀了老师,还是老师的性格影响了他们。
多年以后,手握屠刀的董卓想要换皇帝,满朝公卿没有一个人敢说话,只有卢植站出来抗议,皇帝没做错事,凭什么换?
刘备愤而鞭打督邮,公孙瓒战乌桓如赴仇敌,这种气魄,岂不是和卢老师如出一辙?
庐江平定之后,卢植回到洛阳担任尚书,过了五六年安生日子,刘备公孙瓒也已学成返回幽州。
初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
刘备带着他的徒众加入校尉邹靖麾下,讨伐幽州黄巾;公孙瓒则在辽东属国长史的位置上继续与乌桓作战。
朝廷的平叛安排必然也传到了二人耳中:
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俊共四万人,从洛阳向颍川方向进发,平定河南地区;
北中郎将卢植直奔河北,进攻大贤良师张角本部。
在课堂上慷慨激昂的老师,如今就在幽州南边的冀州,和学生们共赴国难。
很快,消息传来,河北战场大胜,斩获万余人,张角被迫退守广宗,卢植紧追不舍,挖沟筑墙,建造云梯,把广宗城围得水泄不通,张角的人头唾手可得。
然而,下一个传来的消息却举国皆惊:
卢植被装在囚车中,押往洛阳。
命令是灵帝下的,鬼是宦官搞的,明明是百战百胜的将军,来探查情况的宦官就说是逡巡不前的无能之辈,就因为性情刚烈的卢植不愿意行贿。
要钱没有,要杀就杀,这就是卢植。
位卑言轻的学生们无能为力,好在接手河北平叛工作的皇甫嵩盛赞卢植,他得以官复原职。
灵帝驾崩后,董卓入京,接着就发生了卢植孤身抗议的一幕。
事后,卢植逃离洛阳,回到幽州上谷郡隐居,卒于袁绍公孙瓒争夺河北期间。
传承是一件神奇的事。
与其说卢植目光如炬,收了两个天下枭雄,不如说卢植挽救天下的志向,深刻地影响了两个学生。
两个幽州少年,
一个“少孤”,只能贩履织席,
一个“母贱”,只能为郡小吏,
却都志向远大,不甘为人下。
在卢老师的课堂上,两人坐在角落,听得不甚认真,什么古文今文,没啥意思。
可是卢老师看看这两个小老乡,
一个沉默寡言,不知道在想什么,却待人宽和,喜欢结交豪侠,身边总跟着一帮少年;
另一个长得很帅,声音比老师还大,但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有强烈的进取心。
这两个少年,应该很对卢老师的胃口。
也许卢老师干脆把书一放,开始讲起了天下大势,从外戚宦官之争,到党锢之祸,从边地的形势,到此起彼伏的叛乱,这回该两眼放光了吧?
卢老师匡扶天下的志向,也就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中扎根。
如此桃李天下,则不输他的老师马融,同窗郑玄。
多年以后,
公孙瓒北收乌桓,南窥冀州;
刘备跨有荆益,强取汉中,
怎能说没有卢老师当年安抚蛮夷,荡平黄巾的影子呢?
建安十二年,基本统一北方的曹操远征乌桓,路过卢植的老家涿郡,派人修缮坟墓,存问子孙。
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
曹操并未师从卢植,但他既是大文豪,又是军事家,倒是和卢植很像,大儒亦名将。
卢植共三子,老大老二均死于战乱,幼子卢毓保存家族,官至司空,传至后世,即为大名鼎鼎的范阳卢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