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刘备是下定决心一定要赢!
不过,在这次战斗中,刘备身旁跟着的,全都是像冯习、吴班那样在当时不太被大家知晓的小角色将领。
刘备既然这么看重夷陵之战,为啥不带上最厉害的将领一起去,反而带了些没啥名气的人呢?
【夷陵之战中的将领们】
刘备派冯习当总指挥,张南打头阵,辅匡、赵融、廖淳、傅彤等人则分别担任不同队伍的领队。——《三国志.陆逊传》的另一种说法
上面提到的这些人,还有从峡口过来的水军将领吴班和陈式,大体上构成了夷陵之战中刘备军队的“参战名单”。
这里面,全都是些那时候还没啥大名气的年轻指挥官!
可能这个年轻的将领挺有能耐,得给他机会历练历练。
不过,就像咱们平时看的体育竞赛,往往只有在不那么重要的热身赛,或者大局已定的时候(例如队伍已经稳出线或是确定出局了),教练才会放心让一群年轻小子上场历练;到了关键大赛,教练通常不敢冒险全用新人,最多就是“老人带新人”,让经验丰富的老将稳住阵脚,再带上一两个小将去冲一冲!
然而,夷陵之战那可是场大仗,说是刘备这辈子带兵打的最大规模的战役也不为过,绝非儿戏。可让人纳闷的是,刘皇叔怎么全派了些“年轻后辈”上场呢?
【一流人物去哪了?】
刘备其实也想带上他的“精兵强将”,只不过那些“大将”大多都没法来了!
已经过世的人有:法正、关羽、张飞还有黄忠。
要是问刘备最想和谁一起行动,那肯定是法正没错!
自从法孝直追随了刘备,他就一直陪在刘备身旁,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想办法出主意,都离不开法正的帮忙。
打完汉中之战后,曹操就嘀咕:刘备咋突然变得这么强了!原来是法正在给他当军师啊!
但是,在220年那会儿,法正已经离开人世有一年时间了。
另外,219年的时候,关羽被杀掉了,而到了220年,黄忠也因为生病去世了。
原来,刘备打算让张飞助威壮声势,当他下定决心攻打吴国时,就赶紧让张飞从巴西赶到江州来碰头。
可就在这时候,张飞竟被那两个常被他鞭打虐待的手下,范僵和张达给杀了······
这样一来,刘备身边最聪明的军师、最厉害的两个将军,还有那个在汉中之战中立下头功的人,都已经不在了,没法再跟着刘备去打仗了!
2、马超这个人。
这样一来,在刘备最倚重的四位将军里面,关羽、张飞和黄忠都已经不在了,就只剩下马超一个人了。
不过,马超这回也没能一起去打仗。
另一方面,马超这时候身体状况估计也不乐观了。
222年,夷陵之战刚打完没多久,马超就走了,他还没赶上这场大战的热闹呢。想来,在夷陵之战前,马超的身体可能就已经不太对劲了。
另外,让马超去打吴国也不太合适。
马超是个地道的西北人,老在北方闯荡,特别会打骑兵战。
夷陵之战打的是水网地带,又是水上打又是陆地打,马超在这种环境下,真的很难施展自己的本事!
因此,当刘备当上皇帝,并且把马超提拔为骠骑将军时,他的意思就是:我打算好好利用你在北方的名声和威望,为国家去开拓更多的疆土!
刘备启用马超,主要是想借着他跟曹家那解不开的深仇大恨,还有他在北方的响亮名声和勇猛武艺。至于南方的事务嘛,马超还真插不上手!
当然啦,也有人觉得刘备对马超不怎么放心,但这事儿咱们就先放一边吧,毕竟它还挺有争议的,再说,前面两个理由已经挺充分了。
3、说到魏延这个人。
魏延其实挺适合去打东边那场仗的,他嘛,本来就是荆州那边的人,所以在荆州打仗他很有一套。
但是,魏延现在是汉中地区的最高长官,职责重大。
现在,孙权已经向曹丕投降了,因此,曹丕很有可能攻打蜀国。
要是曹丕真来了,那还得靠魏延“给大王挡回去”,他根本离不开这儿!
4、说起智者,不得不提诸葛亮。
很多人好奇又纳闷:为啥不带上诸葛亮呢?
其实,跟小说里写的不一样,刘备活着的时候,诸葛亮主要是留在后方,保证有足够的兵马和粮食,他很少跟着军队去打仗。反倒是庞统、法正、黄权这些人,经常陪在刘备身边。
因此,这次刘备没让诸葛亮跟着一起去打仗,而是让他留在后方管理国家,确保军队粮食都充足,这其实是他们一贯的做法!
5、说到英雄人物,不得不提赵云。
赵云被派去的差事是管理江州。
关于赵云为啥没去当兵,大家通常有两种猜测。
有种观点认为,赵云其实并不是那种立下赫赫战功、特别能打的大将,不带他出征也就算了。
说实话,赵云就算不是最厉害的,他也曾在攻打西川时一个人拿下两个郡,又在汉中之战于汉水把曹军打得落花流水。论战功、经验和名望,他或许比不上关羽、张飞、马超和黄忠,但比起刘备带去的那帮年轻人,他还是要厉害不少!
有另一种说法是,赵云没去打仗,主要是因为他最强烈地反对攻打吴国。
其实,说反对伐吴就不能参与了吗?作为将领,光听命令行事,这理由总觉得不太站得住脚!
我个人觉得,之所以没带赵云,是因为江州都督的职位责任重大!
江州,是攻打吴国时的一个重要出发地点!
因此,赵云负责镇守江州,就像是队伍的“后盾”。
管理江州军务,既要确保物资顺利转运,又要为部队前进做好准备,这要求都督得具备很高的全面军事能力。
赵云在荆州那会儿,担任的是留营司马,啥军事杂活都得管,而且他打仗也挺在行,简直就是干这活儿的不二人选!
6、说到黄权这个人。
黄权,可以说是夷陵之战里本该能发挥大作用的一位顶尖人物。
在攻打汉中的战斗里,法正那些让人拍手叫好的点子,其实“都是黄权最初的主意”,是黄权最先策划的。
在计划夷陵之战时,黄权也出了个重要主意:咱们要是走水路,进去容易出来难。要不这样,我打头阵去探探敌情,您在后面看情况再行动!
在夷陵之战的策划里头,这可是个最棒的主意!
要是刘备当时听了黄权的建议,就算赢不了陆逊,也肯定能躲过那个糟糕的地形。那地方太窄了,大军百万也施展不开,就像千里的船队,前面只能走百艘一样,进去就容易进退两难,把自己陷入危险!
后来,诸葛亮感叹道:要是法正还在,他肯定能劝住刘备不去打那场东征的仗;就算打了,有他在,也不会输得那么惨!
其实,要是刘备当时带了黄权,并且听了他的建议,那“肯定就不会遇到大麻烦了”。
不过,刘备没采纳黄权的建议,反而派黄权去江北指挥,以防魏军偷袭,却没让他参与攻打吴国的主力战斗!
后人对刘备让黄权“离开”的做法感到不解,觉得可能是因为刘备那时候不想听反对的声音,所以就直接让黄权“走人”了。
其实,咱们先不管刘备那时候心情咋样,黄权他只是提了个打仗的点子,还是他自己主动请缨要打头阵,又没拦着刘备去北伐,刘备有啥好生气的呢?
说白了,就是曹魏在拿下上庸那些东边的三个郡以后,就有了攻打秭归的实力(记得之前孟达就是从秭归发兵,打下了东三郡)。
因此,那时候,魏军对秭归构成的危险,也是夷陵之战中一个挺棘手的事儿。说起来,刘备从秭归发兵没多久,孙权就赶紧告诉了曹丕那边的情况,还求着曹丕发兵去攻打秭归呢!
刘备拿下秭归后,花了好几个月时间整顿,没急着继续往东打,这是为了巩固秭归,免得曹魏偷袭。所以,他肯定得留一部分精兵在北边,时刻盯着,防止魏军突然来袭!
那时候,在出征的将领里头,黄权是唯一一个能自己拿主意、定战略的大将。他带着各路兵马进了巴中,赶跑了曹操封的七个夷族头领,让巴中重新安定了下来。
所以,刘备安排黄权在江北,那是看情形做的决定,并非一时冲动!
总的来说,刘备那边的高手,要么已经不在了,要么都有自己要忙的大事情,所以来不了啦!
不说那些已经离世的人,还有好多人得挑大梁呢,这就能看出:夷陵之战那会儿,刘备一边要攻打孙权,一边还得防着曹魏从多个方向偷袭,他是在特别不利的局面下决定东征的!
这再次表明:刘备发起东征,从战略角度看真是大胆过头,鲁莽行事,欠缺考虑!
【刘备用将风格的一贯特点】
但是,对刘备而言,不带那些已经成名的将领出去打仗,可能根本就不是个事儿!
当刘备前往四川时,关羽、张飞、赵云和诸葛亮都还被留在了荆州。
那时候,刘备手下跟着的黄忠和魏延,都还是些没什么名气的小将!至于庞统呢,也还没在战场上大展身手,显示过自己的本事!
刘备攻打汉中那会儿,关羽正守着荆州呢。张飞和马超虽然早就跑到武都去打仗了,可却一直没能到汉中大战场上去露脸。反倒是那时候名气稍小的黄忠和魏延,表现抢眼,一下子火了起来!
很明显,刘备的一个老习惯就是,他会让那些有名气的将领去守其他地方或者等着看时机,而自己则带着还没什么名声的将领去打仗。
因此,对刘备而言,不带那些有名的将领去打仗,战果也不会受影响!说不定,还能找到像黄忠、魏延这样的新猛将呢!
【青年将领已渐挑大梁】
刘备一直以来都特别会挑人才,他瞧上的将军,那肯定军事本事不赖。
其实,打了夷陵之战的那些年轻将领里,活下来的那些,后来都在蜀汉军队里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吴班后来和魏延联手,在卤城把司马懿打得大败,他自己后来也当上了骠骑将军,成了顶尖的大将之一。
在诸葛亮的第三次攻打魏国时,陈式带队成功拿回了武都和阴平两地。
辅匡后来也当上了右将军!
说到廖淳,也就是廖化,大家心里都有数,“蜀汉没大将,廖化来打头阵”,这足以看出他的重要性!
因此,这些年轻的指挥官,个个都是很有潜力的好苗子!
夷陵之战还没开打前,这些将领们就已经身经百战,有了独当一面的本事。
在这些年轻的将领里头,冯习、张南、辅匡、陈式,他们都是跟着刘备从入川那会儿起就一起打天下的。还有啊,廖淳(廖化)呢,他是跟着关羽在荆州那边打仗的;至于赵融,他的情况不太清楚。
可以说,刘备攻打四川、争夺汉中的时候,这些将领可都是经过了一场又一场大战的锻炼!
这些将领既有挺好的战斗能力,又有很多实战经验,可以说,到了夷陵之战那会儿,真的是他们该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刘备惨败与带将之间的关系】
休元小看敌人,结果吃了亏,害了大家。文进挺身而出,却也一同遭遇困顿。问题出在一个人身上,却影响到了大局。——《季汉辅臣传》杨戏所言。
回头看蜀汉的历史,夷陵之战的大败,好像是因为那些年轻的将领们缺乏经验。
比如说,蜀国大臣杨戏讲过,“休元小看敌人,结果吃了亏”,还有大督冯习因为经验不够,被敌人钻了空子,这些都是导致失败的关键因素。
不过,说实话,刘备在夷陵那场大战中被打得惨败,问题主要出在刘备自己身上,跟那些年轻的将领其实没啥大关系。
蜀军被陆逊打败,是因为冯习的错吗?
没错,陆逊是靠偷袭打败了蜀军,感觉像是他们的大将冯习有点太大意了!
不过,看看陆逊在动手前是怎么琢磨的,就挺能说明情况:刘备这家伙狡猾得很,老谋深算。他一开始攒兵的时候,肯定心思细腻,全神贯注,那时候咱不能去招惹他!但现在呢,他带着兵耗在这儿好久了,啥便宜也没捞到,士兵累了,士气也垮了,再也想不出啥好主意了,这正是咱打败他的好机会!
就是说,因为刘备在打仗时指挥得不好,让士兵们又累又没信心,这才给了陆逊偷袭的好机会!
这事儿,跟冯习没啥关系!
相反,在夷陵之战里,蜀军的那些年轻将领,表现得相当不错,挺值得称赞的!
战斗刚开始时,吴班和冯习顺着三峡往前打,成功占领了吴将李异驻守的巫县,还打下了陆逊把守的秭归!
要知道,战斗刚开始那会儿,陆逊还没当上大都督呢。他和李异是费了好大劲才守住巫县和秭归的,他俩是铁了心要保住这两个地方!
战斗不顺的时候,大督冯习和前锋张南这两位高级将领,还是拼死抵抗,最后不幸牺牲了!
傅彤拼死守在刘备后面,他坚决抵抗敌人,就算身边的士兵一个个倒下,几乎全没了,他还是不停地大骂东吴的敌军,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
这些年轻将领,既能勇猛冲锋拿下城池,又能坚守阵地不惜牺牲,他们的表现已经相当出色了!
刘备在夷陵那场仗打输了,主要是因为他指挥得不太好!
在攻打西川和汉中那会儿,刘备手下跟的多是些还没啥名气的将领,不过,他那时候有庞统帮他,后来又有法正来出谋划策。
有了庞统和法正的智谋,刘备的军队一直控制着战斗的节奏,将领们也因此能够弥补经验不够的短板,一股脑儿往前冲,争取立下大功!
不过,在夷陵之战里,刘备让黄权离开后,没人帮他出好主意指挥打仗,很快就变得很吃亏了!
因为处于被动局面,所以青年将领的一丁点儿差错都被陆逊给揪住了,结果导致了战败!
因此,夷陵的大败,其实跟刘备带的大多是无名小将没啥大关系!
说起三国,大多数人都是因为那本小说才入了迷。
因此,就算我们在看正经的历史书时,也会不知不觉被小说里的故事左右,把某个历史人物的情绪给想得太重要了。
所以,我们很多时候会不由自主地觉得:在夷陵之战前后,刘备被情绪冲昏了头脑,打仗时随心所欲,不带这个也不带那个。
其实,像刘备这样的历史人物,他们通常都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他们所做的每一个决定,不管是对是错,也不论是否带有风险,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夷陵之战那会儿,刘备身边那些有经验的老将们,要么已经不在了,要么各自忙着负责重要的战略任务没法跟去,还有像黄权这样的,虽然跟着出征了,但因为另有战略安排,也没在主战场上。
刘备这次出征又带上了新面孔,这是他一贯的做法,以前这样做过并且战绩不错,所以他肯定觉得夷陵之战也能照样赢!
说实话,刘备在识人用人方面确实有一套,他带过去的新人都表现得挺好。
然而,一旦在战略和战役的指挥上出现差错,整个局势都会受影响,甚至会让许多原本有潜力的人才过早地失去光芒,使得人才缺口更加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