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 长安城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客服咨询电话

18262654321

三国浴乐园
三国浴乐园
东汉末年,皇叔奶茶店小老板刘备,生逢乱世心有大志,始终胸怀产业救国夙愿,不畏艰难志笃弥坚,统领着孔明茶坊、张飞酒馆、赵云管家,关羽镖局,小乔汉服,联合新晋网红诸葛孔明;与霸道房东曹操,家族地产商孙权、戏水乐园老板周瑜斗智斗勇,应天时、顺民意,抢商机,在恶劣的市场竞争中,开辟新天地,齐心协力把小生意干成大传奇,最终在资本市场上市敲钟的奋斗故事。
三国浴乐园,是以创造快乐、助力梦想、传播文化为使命的综合服务平台;三国浴乐园以三国历史为魂,创业文化为媒,快乐体验为本,拥有汤泉、秀演、美食、趣店、康健、乐园等服务的全产业链文旅服务空间。 三国浴乐园聚焦于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服务的深度融合和服务创新,把脉新休闲娱乐市场的时尚消费需求和新鲜文旅体验,结合互联网思维和现代科技手段,为客人打造24~48小时欢乐服务圈。
共有225个话题
本版聚焦
全站热门讨论
三国浴乐园

今日发帖:0

讨论: 225

本版相关讨论
热门路线
建安二年正月,曹操在宛城遭遇了他人生最离奇的一次危机。

曹操这个人戎马一生,遭遇过无数次危机。三十六岁那年他参与讨伐董卓,在荥阳被徐荣打得惨败,连人带马都被箭射中,若不是曹洪舍命保护,几乎就死在战场上;四十六岁的时候,他在官渡与袁绍对峙,差点被一名近在咫尺的刺客刺杀:五十七岁那年,他在潼关被马超的关西联军半渡而击,险些晚节不保。

但是曹操这一生的所有危机加到一块,都不及他在宛城遭遇的这一次这么有戏剧性、这么离奇、这么充满了重重迷雾。围绕着这次危机的种种隐情,更是宛如丝线般繁复杂乱,直至许多年后,仍旧能让人们感受到它的余波回荡,影响深远。

要捋清这次事件的脉络,还得要从董卓进京说起。

中平六年,何进要诛杀十常侍,从关西召回了大军阀董卓。董卓没有孤身一人回京,他带了大批如狼似虎的西凉士卒,这些士兵由对董卓忠心耿耿的关西将领们统帅着,成为他独霸朝政的武力基石。

这些将领中有大名鼎鼎的吕布、李催、郭汜,还有知名度稍微逊色一点的樊稠、牛辅、张济。在牛辅的手下,有一个中年人叫做贾诩,他的智谋深不可测;在张济手下有一个年轻将军.是他的族侄子,叫做张绣。

贾诩与张绣应该互相认识,彼此见过面,可能交情还不浅。

西凉军的好日子很快结束了。初平三年,董卓死在了吕布和王允的手里,西凉军团分崩离析,人心惶惶。李催、郭汜和张济等人商量,干脆分好行李跑路算了。这时候,贾诩站出来,提了一条被誉为三国第一毒计的建议:“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有了贾诩的鼓励,西凉诸将鼓起勇气杀回长安。一番大战下来,结果是王允身死,吕布败走,只剩下一个孤苦伶仃的汉献帝刘协,沦为西凉将领的傀儡。从此以后,汉朝的中央权威彻底崩溃,群雄趁机崛起,天下真正进入大乱的时代——裴松之指责说,贾诩是东汉走向灭亡的刽子手,这个评价不算公允,但也不算太离谱。

按照常理推断,能够以一句话灭亡汉朝的人,一定是个雄心勃勃的大野心家。可贾诩的表现,却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他既不争功,也不夺权,婉拒了西凉军的犒赏,反而斡旋于西凉军与朝廷之间,小心翼翼地呵护风中残烛的汉室,许多汉臣因他而得以活命。

李催、郭汜在长安闹得越来越不像话,贾诩决定离开这块是非之地,遂找了个借口,前往华阴投奔他的老乡段煨。同时离开长安的,还有张济与张绣。张济一向看不起李催、郭汜这两个家伙,干脆带领部属前往弘农驻扎。

当时遍地饥荒,缺衣少食。张济手下士兵甚多,没有粮食吃,只得向南进攻荆州的穰城。结果在攻城之时,张济中箭而死,他的侄子张绣顺理成章地接管了整支军队,移屯到了宛城。

张绣终于开始独当一面,可是他的部队缺少粮草,又四面受敌,这个老大不好当。在他困惑之际,张绣忽然想到了贾诩。张绣听说,贾诩在段煨那里过得并不愉快,一直被后者猜忌。张绣便写了封信给他,希望能得到他的襄助。

贾诩权衡再三,决定前往宛城。有人劝他说这么一走了之,会引起段煨的猜忌。贾诩却回答说段煨这个人,表面热情,生性多疑,我在这里呆久了早晚要出事。现在我走了,他反而会指望我成为外援,必能厚待我的家人。

果然如贾诩所预料的一样,段煨欢天喜地把他送走,对他留在华阴的老婆孩子关怀备至——从这一件小事上,可以看出贾诩把人性看得有多么透彻。

张绣对贾诩的到来喜出望外,以小辈的身份执礼。至此,我们故事的两个主角合流一处,开始了在南阳(宛城)的割据生涯。

时间一转眼便到了建安二年。故事的第三位主角——曹操终于出现,骑着他心爱的宝马绝影朝着宛城飞驰而来。

这几年曹操干得不坏,他把最大的威胁吕布打回徐州,重新夺回了兖州的控制权。更重要的是,他听从了荀残的建议,把汉献帝刘协迎到了许都,开始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好日子。在东有吕布,北有袁绍的压力下,曹操决定着手翦除许都周围的威胁,以便为接下来的大战做准备。

第一个落入他视野的,就是盘踞宛城的张绣。

曹操点齐大军,前往宛城讨伐。当曹军走到清水的时候,张绣忽然派来一个使者,宣布投降。

对于张绣的这个决定,曹操喜出望外。张绣是一员骁将,麾下又是同时代战斗力最为凶悍的西凉兵,能够兵不血刃拿到这样一支军队,绝对是天降横财。张绣在信里说,希望曹公能够前往宛城受降,曹操欣然应允。

根据历史记载,当时曹操带去宛城的部队并不多,跟随左右的只有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大将典韦。这是一种诚意的姿态,表明了受降者的坦荡胸襟与信赖。

曹操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种坦荡胸襟最终却让他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

曹操带着儿子、侄子和爱将抵达宛城之后,受到了张绣的盛情款待。在席间,曹操看到了一个生得极其秀美的女子。这个女人是张济的老婆、张绣的婶母。她的姓名早已经失传,《三国演义》里称她为邹氏,为了行文方便,我们姑且如此称之。

邹氏的相貌一定很漂亮,否则也不会引起曹操的垂涎。曹操这个人十分好色,他看到美人当前,竟不顾她孀居寡妇的身份,公然纳为小妾。这个举动让张绣大为恼火,自己刚刚投降,曹操就把婶母纳为姬妾,这若是传出去,天下都会以为张绣是卖婶求荣。这时候的张绣,心理开始失去平衡。

然后曹操又在这座天平上加了另外一个重量级砝码。

曹操看到张绣麾下有一员大将叫胡车儿,生得威风凛凛,不由得起了爱才之心,从兜里掏出金子亲自赏赐给他。任何时代,收买贴身警卫员都是件极其敏感的事情,曹操这么做,让张绣以为他打算买通左右来刺杀自己。

曹操在宛城的横行无忌,让张绣非常恐惧,他开始对投降这件事感觉到后悔。这时候,贾诩向他献了一条毒计。

在贾诩的策划下,张绣假意向曹操请求,说我军驻扎在城外低洼处,想搬迁到高一点的地方。曹操允许了。张绣又说,这次搬迁路过您的营地,我们的车子少,承受不了太重的物品,士兵的铠甲能不能让他们自己穿着。曹操也同意了。

按说这种要求应该引起曹操的疑惑,可他那时候沉迷于邹氏,根本无暇理会。

于是,张绣军身披重甲,进入曹军营地突然发难。猝不及防的曹军大败。曹操在惊慌之际夺马就逃,典韦守在门口,力抗几十倍的西凉士兵,最后英勇战死。曹操杀出营地以后,又被射中坐骑,长子曹昂把自己的马让给曹操,自己却与曹安民一同战死。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宛城之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评论3

宛城之战以后,张绣与曹操恢复了战争状态,多次争斗。一直到官渡开战前,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第二次投降曹操。曹操当时正处于与袁绍对峙的紧要关头,张绣的投诚无异于雪中送炭。曹操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不仅给自己儿子曹均跟张绣女儿订了一门亲事,还封了两千户的封邑给他——要知道,连曹操最亲信的将领都没被得过这么多封邑。

曹操让全天下人都看到,他曹孟德爱才如命,连宛城的仇都可以一笑泯之。

在曹操击败袁绍以后,张绣跟随曹操北征乌丸,还没抵达,便离奇地死掉了。《三国志》里没提他是怎么死的,《魏略》里却给我们讲了一个有点让人心寒的故事:

曹操的儿子曹丕多次请求会见张绣,见到以后,曹丕怒发冲冠,大声叱责说:“你杀了我兄长曹昂,怎么还敢有脸在我家混吃混喝!”张绣听了以后非常害怕,很快便自杀身亡。

这一条记载里充满了疑点。张绣是曹操为了宣扬自己爱才而树立起来的统战人物,是摆在橱窗里给天下人看的,所以曹操绝对不会追究张绣在宛城的黑历史,否则就会让天下人看到笑话,把他曹孟德当成一个沽名钓誉、毫无诚信的伪君子。

曹操尚且不敢提及那段历史,曹丕又怎么敢跳出来乱讲话?曹丕那一年,已经二十岁了,不是个口无遮拦的小孩子,不会不知道追究宛城之战的严重性。

除非是有人在背后授意曹丕这么做。

再者说,曹丕当时不过是曹操的子嗣之一,是不是曹操接班人尚无定论。张绣身为统军大将,何至于对这么一句话害怕到要自杀?

除非张绣觉察到曹丕是被人授意这么做。

综合种种迹象表明,张绣自杀的幕后推手,正是曹操本人。

曹操从来没有忘记宛城的仇,只不过迫于袁绍强大的压力,不得不厚待张绣,以示自己有容人之量。现在袁绍已经灭亡,整个中原无人能抗衡曹操。这时候,曹操觉得差不多该秋后算账了。

可把张绣直接推出去杀了是不行的,政治上影响太坏。于是曹操便授意曹丕出马,张绣面对曹丕的指责,完全心领神会,却又无可奈何。他知道曹操不会放过自己,为了家族的安全,这位西凉将领只能无奈地选择了自戕。

之前的隐忍,是曹操身为一个政治家的手段;如今的翻脸,是来自一个父亲的复仇。就这样,曹操双手干干净净地除掉了张绣,没有背负任何挟私报复的骂名。

疑点就在这里出现了。

如果我们没记错的话,宛城之战,是张绣和贾诩两个人联手做出来的——更准确地说,是张绣听从了贾诩的策划,才反叛曹军,袭杀曹昂、曹安民与典韦。

现在真凶之一的张绣死了,那么另外一位主谋贾诩呢?

贾诩没有被打击报复,更没有被杀死。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贾诩的地位与日俱增,逐渐成为曹魏阵营举足轻重的谋士,几能与荀或荀攸叔侄抗衡。甚至在魏国最关键的立嗣问题上,曹操别人都不问,偏偏要问这位贾诩的意见。贾诩的看法,最终给曹丕、曹植的立嗣问题一锤定音,决定了魏国接下来的政治走向。

等到曹丕篡汉当上皇帝以后,贾诩被封为太尉,位极人臣。这位老人一直活到七十七岁才去世,结束了传奇的一生。与张绣相比较,贾诩的人生可谓是风光无限,当了大官,出了大名,长寿人瑞,而且还得以善终。

这实在有些不公平。

当我们带着这种想法重新去看史书的时候,便会发觉许多有趣的细节。

在陈寿撰写的《三国志》中,《曹操传》、《张绣传》、《典韦传》里都提及了宛城之战,写得都非常详细。可是,这些记载里都绝口不提贾诩的名字,只说“绣掩袭太祖”、“绣复反”云云,仿佛贾诩根本不存在。到了《贾诩传》里,更有趣了,整个“宛城之战”这么一个重大事件干脆被全部删掉了,前头讲完贾诩投奔张绣,下一段便非常突兀地开始讲张绣与曹操的第二次交战。

一直到许多年后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才明确地提出了“绣从贾诩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这个分歧上,我更相信裴松之。张绣对贾诩一向言听计从,前期与刘表结盟,后期放弃袁绍投降曹操,都是出自贾诩的建议。宛城之战这么大的决策,张绣绝对不可能绕过贾诩单独行动,或者可以这么说,没有贾诩的怂恿,即使曹操睡了张绣的媳妇,他恐怕也未必敢反叛。

陈寿的史料都是采集自魏国的档案,他在《魏书》里的记录,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魏国的政治态度。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得出来,魏国朝廷对于贾诩在宛城之战中扮演的角色,从来都是讳莫如深,干脆提都不提。

裴松之引用的“贾诩策划宛城之战”的记载,注引自《吴书》。《吴书》是东吴国官修的史书,不必避讳魏国的政治事件,裴松之是南朝宋时人,更不会给曹魏隐瞒什么。所以这一条非常关键的记录被魏国删除,却保存在了吴国的历史记录里,并被裴松之补注到《三国志》里,得以流传后世。

也就是说,终曹魏一朝,都在极力避免谈论贾诩与宛城之战的关系,并删除了所有的直接记录。

这就真叫人有些糊涂了。

曹操、曹丕父子对张绣恨得咬牙切齿,却对真正的策划者贾诩倚重有加,甚至不惜抹煞他这一段黑历史。如此厚此薄彼,实在是诡异之极,其中必定隐藏着什么我们没有注意到的东西。

曹氏父子对待张绣与贾诩两个人截然不同的态度,给我们揭开了幕布的一角。现在,让我们重新检视一下宛城之战,看看究竟有什么重大的细节被遗漏了。

在《三国志》、《吴书》、《傅子》、《魏书》、《世说新语》等史料里,对于宛城之战的记载或详或略。《典韦传》里说:“太祖征荆州,至宛,张绣迎降。太祖甚悦,延绣及其将帅,置酒高会……后十余日,绣反,袭太祖营。”《吴书》里说:“绣降,用贾诩计……绣乃严兵入屯,掩太祖。太祖不备,故败。”《曹操传》则最为简略,只说:“公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

综合这三条史料,可以捋清一个大概的脉络:曹操至宛城,张绣开始热情迎接,然后忽然叛变,把曹操杀了一个措手不及。但这三段史料都没提及张绣叛变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记录在《三国志·张绣传》里:“太祖纳济妻,绣恨之。太祖闻其不悦,密有杀绣之计。计漏,绣掩袭太祖。太祖军败。”

这段记录告诉我们两件事。一,张绣叛变的原因,是因为张济的老婆被曹操睡了;第二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先动手的不是张绣,而是曹操。

也就是说,真正的宛城之战,与我们脑海里想象有所差异。在一般想象中,曹操是抱着邹氏在大营淫乐,完全失去警惕,方被张绣乘虚而入:可实际上,曹操早就有了除掉张绣的计划,都已经打算动手了,可惜被张绣或者贾诩抢先出招,占了先机。

可是,这样一来,一个巨大的矛盾浮出了水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暂且回顾一下张绣突击曹营的战前准备:他报告曹操想要把部队移动到曹营附近的高处,曹操同意了;他又报告曹操,说车子太轻,希望把甲胄都套到士兵身上,曹操也同意了。于是他打着“移屯”和“车轻”两个借口,把身披重甲的西凉精锐送到了曹营附近。曹军没有防备,结果一冲即溃。

可实际上,从《张绣传》里我们都知道了,曹操自从睡了邹氏以后,已经觉察到了张绣对自己不满,也紧锣密鼓地筹备着“杀绣之计”。这个时候的曹操,对张绣一定充满了警惕。试想当你知道一个人对你起了杀心的时候,又怎么会轻易允许这个人的部队身披甲胄靠近自己营地呢?

除非,曹操认为这支部队逼近曹营,不会对自己的计划造成影响——甚至可能他认为对自己的计划有好处。

在刚才引用《张绣传》的史料里,有这么一句:“太祖闻其不悦,密有杀绣之计。计漏。”在这短短的一句话里,有四个字特别值得注意:

“密有”、“计漏”。

“密有”,意味着曹操的“杀绣之计”正在悄悄地筹谋着,而且要保密。

这个保密,显然不是针对曹军自己,而是要瞒住张绣——一可是曹操试图隐瞒什么呢?

要知道,曹操前往宛城时,把主力部队都留在了舞阴,随身带的兵力不多,而张绣的全部主力此时都集结在了宛城。两下比较,曹军在数量上处于极劣势。曹操如果想要干掉张绣,硬拼是不可能的,势必要在张绣内部寻找一个内应。

曹操试图隐瞒的,正是这位张绣营中的“内应”。曹操对这位内应提出要求,要求他配合自己攻杀张绣。他们之间的合作极其敏感,所以这里才用了“密有”二字,来渲染这两者来往的保密程度。

让我们再看下两个字:“计漏”。意思是计划泄漏了。

到底谁把这个计划泄漏出去的?

这是个“密有”的绝密计划,曹营知道这件事的人除了曹操,恐怕只有曹昂、典韦等高级干部,他们绝不会向张绣泄漏机密,唯一一个既参与了“杀绣”计划,又可能会泄漏出去的人,只有那个宛城的“内应”。

进一步想,恐怕那个“内应”从一开始就没安好心。他与曹操只是假意合作,目的是为了套取情报,并让曹操丧失警惕。先“密有”、再“计漏”,四个字正好勾勒出了这位“内应”的全部作为。

我们甚至能大概猜到这个内应的身份:胡车儿。曹操曾经亲手馈赠黄金给这位将领,对他很是喜爱,选择他做内应再合适不过了。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可想而知。胡车儿带领一批士兵前往曹营申请移屯、披甲二事,曹操知道是他带的兵,遂放下心来,不予提防。结果胡车儿在接近曹营以后,突然发起攻击,猝不及防的曹操惊慌败走,几乎丧命。

于是我们看到,这是一个十分精致的多层阴谋。曹操意图拉拢胡车儿除掉张绣,张绣——其实应该是贾诩——却将计就计,让胡车儿反过来误导曹操,顺利把突击部队送入曹营。这一次突袭曹营的计划,以有心算无心,可谓是志在必得。

贾诩这个人对于阴谋的操作能力和对人性的把握,实在是妙到毫巅。

可是,这又引发了另外一个矛盾。

反叛曹操是一件代价高昂的事情,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而成功的标志只有一个,那就是将曹操本人杀死。

如何确保曹操一定死?以贾诩滴水不漏的行事风格,除了突击曹营的胡车儿以外,他一定还安排了其他部队在营地周围对曹军逃兵进行阻截,务求全歼。这里是宛城,张绣军对地理远比远道而来的曹军熟稔。

但战果呢?张绣成功地杀死了曹营里大部分重要将领,可是却唯独让曹操逃了出来。

贾诩向来算无遗策,怎么在如此关键的时刻掉了链子?

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看看曹操逃亡的过程:

首先是《典韦传》里记载的:“太祖出战不利,轻骑引去。韦战于门中,贼不得入。”也就是说,曹操在发现自己被偷袭之后,骑马逃跑,全靠典韦一个人挡在门口,阻挡追兵。

然后是《魏书》记载的:“公所乘马名绝影,为流矢所中,伤颊及足,并中公右臂。”曹操骑着绝影一路狂奔,半路被流箭射中,曹操自己也在右臂中了一箭。这时候绝影即使不死,也跑不动了。

最后是《世语》所记:“昂不能骑,迸马于公,公故免,而昂遇害。”曹昂受了伤,无法骑马,便把马让给曹操。曹操顺利逃走,曹昂却因此而死。

这个逃亡过程揭示给我们两件事:

第一,曹操逃跑的方向一路没有遭遇任何伏兵,他所遭遇到的最大危机,是身后追兵射来的几支流箭,没有任何短兵相接的记录。

试想一下,杀死曹操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智谋通天的贾诩竟然会忘记在曹操必经之路上安排几路伏兵,这怎么可能?这非但与贾诩的能力不符,根本连基本的军事常识都不符合!

但事实告诉我们,张绣军确实没有堵截,他们只是尾随追击,追了半天追不上就回去了。这些西凉出身的骁勇骑兵们,竟然连一个受了伤的曹操都无法赶上,实在有些古怪。

第二,曹昂被杀死了,而且是在没有抵抗的情况下。

这更透着一丝古怪。典韦在同一夜被杀,但他是在军营里拼死抵抗,杀敌无数,所以战死顺理成章。可是曹昂当时的情况不能骑马,可见受伤很重。对于这种身份贵重又丧失抵抗能力的大人物,按照常理应该是活捉起来,才更有利用价值。

可是张绣的士兵二话没说,就把曹昂杀死了,仿佛他只是个无足轻重的小卒子。

这两个低级错误,给人一种强烈的感觉:贾诩对杀死曹操这件事,似乎根本没怎么上心,既不派人堵截,也没有认真派西凉骑兵追击——可他却对杀死曹昂有着莫大的兴趣。

贾诩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那么只有一种解释,他是故意的。

这么推论下来,贾诩苦心孤诣营造出这么一个杀局,真正的目标,难道不是曹操,而是曹昂?

这是不是太荒谬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浴乐园总导演
    浴乐园,穿越到从前

    www.yuleyuan.net

    18262654321

  • 培哲设计总编剧
    培哲,商业护城河

    www.peizhe.com

    1592165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