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访问手机版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客服咨询电话
今日发帖:0
讨论: 225
0
收藏
转播
分享
淘贴
长夜漫漫,无心睡眠。没有电的夜晚,古人都在过些什么样的生活?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外部条件只能临时地约束人的行为,禁锢不了驿动的心。人文风俗总是追随着人们的需求而进化,夜生活的文化是如此,古代的宵禁制度亦是如此。
这里说起夜生活,还得先从古代的宵禁制度说起。因为,一切夜生活都得在宵禁令的制约下进行。
估计有人会认为古人的夜生活越丰富,越能证明所处时代的繁荣,然而,事实恰恰相反。
如果一个封建时代的夜晚街道非常繁华,那说明这个时代的朝廷一定出了问题,丧失了最基本的约束力。
在中国古代,当专制的皇权建立之后,首先就要实现对全社会的完全控制。
夜晚,往往是各种犯罪活动高发的时期。月黑风高夜,杀人放火时!
同时,夜晚也是统治者最为担心的时期。喜欢历史的人都知道,很多政变和起义都在夜间发动的。因而,夜间也就成了统治者重点提防的时间段。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百姓老老实实地回到自己的家里面。就这样,常年累月的宵禁令就应运而生了。
而且,一旦遇到非常时期,宵禁令更是要被严格执行,现代的戒严也是如此。
关于宵禁制度的实施,有这么一段有趣的描述:
“(中国)各个城市都有千百名更夫在街上巡夜,按规定的间隔敲锣。尽管如此,而且街道都有铁栅并且上锁,宅院被夜贼抢劫一空的事还常常发生。这或许因为更夫本人就是盗贼,或者是和盗贼合伙。经常失盗的结果是再要用人来监视更夫……”。
摘自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利玛窦中国札记》。
如何实施宵禁呢,挨家挨户查验封门可不行。满大街都是看门人,还禁什么宵!
实际上,古人是很有智慧的。
古代的城市之中,用道路将城市区分成一个又一个的方块,大体上说每一个方块就是一个里坊。
每个里坊都会建有高墙,设有两个或者四个门,每天早晚定时开门、关门。还有专门的看门人来负责里坊大门的开关。所有的百姓都不允许家里冲着大街开门,都是只能在里坊之内开门。
文献曾记载东汉外戚梁冀的飞扬跋扈,其中一个罪行就是他家占据了好几个里坊,而且他家的大门是冲着大街开门的。
因为所有的人家都住在里坊之中,而里坊的大门又是按时落锁的。因而,中国古代事实上常年宵禁。夜间违反宵禁令在大街出没是重罪!
据记载,东汉的蹇图就因为犯夜被曹操抓住,活活打死。
聊会儿宵禁,还得聊聊夜生活。
古时候的百姓,由于夜晚也没什么娱乐活动,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般百姓夜晚也没什么娱乐需求。
可是对于免于耕作的读书人,还有已攀登至权力层的达官贵人来说,夜晚想出来寻个乐子也不行吗,难不成非要硬生生地憋着吗?
那倒不必,梦回唐朝。长安城一百零八坊,有个平康坊,可以满足夜生活的一切想象。
聊起平康坊之前,先正经地聊聊青楼的由来。
所谓青楼,最早是指青漆涂饰的豪宅,并不是妓院。
最早的妓,也不是来自于妓院。
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历史可考的官妓,祖师爷著名的政治家管仲。
到了汉武帝时期,又出现了军中的“营妓”:“汉武始置营妓,一代军士之无妻者”。
至于民间以盈利为目的的私人开设妓院,一般认为是在唐代才出现的,这些民间的妓院,当时多借用“青楼”来称呼: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这里的青楼,说的就是供人寻欢作乐和给诗人提供灵感的妓院。
在严格的宵禁制度下,娱乐活动多是在皇室宗族和达官显贵的府邸进行,而民间主要集中在固定的里坊,如诗人口中的“平康里”(即平康坊)或是可以留宿的酒楼。
任何制度的执行都无法完全按照基本法,宵禁制度也不例外。所以,青楼的经营在宵禁制度下也就不是难事。
需要注意的是,宵禁,重点严防的是大街的走动。如果是在坊内,大晚上的不睡觉瞎溜达,虽说也有“片警”坊内巡逻,但远没有坊外那么严格。
而对平康坊来说,这个坊内就没有宵禁。
平康坊——史上第一个红灯区。
唐长安的一百零八坊,除了北部的太极宫、大明宫,城东的兴庆宫,一东一西的东西市外,都是模样相仿的居住里坊。
当然这些里坊中,有的还具备商业功能。
如长安的延寿坊,除了住人之外,还开有金银珠宝店;长安的丰邑坊,还兼卖殡葬用品。
还有就是平康坊这种娱乐胜地了。
《开元天宝遗事》中曾这样描述平康坊:“长安有平康坊者,妓女所居之地也,京都侠少,多聚于此。”
看到这里就明白了,平康坊就是一个红灯区,而且是中国史上可考的第一个红灯区。
当年多少文人雅士、朝中官宦,无心睡眠,来到此间,寻找灵感。
在唐朝过夜生活的,大都是读书人和官吏。因此平康坊周边的几个里坊,居住的多是朝中官员,外省进京的办事员,和一帮考试的举子、选人。
当然,平康坊不全是红灯区,也有居住的功能。那么能在红灯区里住的都是什么人呢?
唐朝外省驻长安城的办事处,学名进奏院,唐长安的15个进奏院,也就是现在的驻京办,全部设在平康坊中,顺便方便外地官员晚上喝壶花酒。
如果觉得这很龌龊,那可能就太小瞧唐朝红灯区了。
古代的青楼女子,吹拉弹唱,吟诗作对样样精通,而且一般是以卖艺为主。当然晚上也会留宿客人,那就不多说了。
到了唐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商业职能逐渐彰显。
在过去,商业活动严格限制在“市”中举行,比如洛阳城就有三个市。每个市,也都是一个独立的里坊。
再后来,市和坊的界限也被打破,整个城市到处都也以贸易。于是,为了生意的方便,人们就把大门开到了大街上。
时间来到宋代的开封城,已经是一座繁华的都市了。
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为我们展现了宋代开封城商业的繁盛。宋都开封城几乎就是一座不夜城,比如著名的酒楼樊楼,几乎是彻夜营业的。
这时候,宵禁令在执行上就不那么方便了。虽然后来的法律依然有“犯夜”的罪名,夜里在街上随便走还是要被盘查和限制的,夜间也依然会有巡查,但被抓住了已不是重罪,算是一件麻烦的事情吧。
比如明清的法律把“犯夜”改为“夜禁”。规定很明确,一更三点敲响暮鼓,禁止出行;五更三点敲响晨钟后才开禁通行。
在二、三、四更在街上行走的,笞打四十下(京城五十下);在一更夜禁后、五更开禁前不久犯夜的,笞打三十下(京城四十下)。
疾病、生育、死丧可以通行。
为了维持宵禁令,后世的城市,一到了晚上城门就会关闭!整个城市就和外界隔绝开来。
所以,为了避开宵禁,古代会有很多青楼开在外城,想要夜生活,就上城外喽。
后期的宵禁制度松弛,客观上促进了市民娱乐活动和青楼的发展。原来只在特定区域服务于上层官僚的娱乐活动,开始出现了面向民众的倡优、歌妓和戏曲表演。
好了,说完容易引起热点的宵禁和青楼,再谈谈古人其他的夜生活。
“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 漫漫长夜,许多文人才子找不到消遣的方法,于是他们向往明月,寻找灵感。
于是乎许多关于月亮的诗流传下来,让我们至今能感受到当时的美景。唉,当年明月。
凿壁偷光。古代没有电,但是有燃油蜡烛。在古代这可是个稀罕玩意,老百姓家里根本就不咋用,只有皇宫和富贵人家才用得起。
拿清朝的物价来说吧,一支蜡烛的价格大概是120文-150文钱。曾国藩做七品县令的时候,曾经自己书信里提到过工资是45两银子。
也就是说,平均下来一天只有150文钱。一个七品县令不贪污,一天够买一根蜡烛,老百姓就甭提了,肯定买不起。
所以平常人家晚上一般都乖乖睡觉,与家人聊聊天。而谋求功名的寒门子弟就会熬夜苦读,十年寒窗苦心志,只为金榜题名时。
另外还可以有一种夜生活,那就是打猎了,城外可没有宵禁。一般的动物跟人类一样都是在夜晚休息的,所以那时候它们是静止的,警觉性也会降低很多,打猎的成功率也是能够高很多的了。
如今还有很多人喜欢夜晚打着手电捉兔子,捕山鸡,捕蝉,都是这个缘由。
夜间打猎不仅能够享受到很大的乐趣,还能够改善一下自己的伙食。不过夜晚的森林不是那么安全的。
如果不小心触碰到了什么危险的东西,也许会遭遇大难的。所以,一定要有无所畏惧的勇气。
其实,在那没有电、没有网络的年代,古代人的娱乐方式,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死板无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使用道具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