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刷到个事儿说的是三国那会儿的赵云,赵子龙,这哥们儿名气大得不得了,人称“常胜将军”,打仗就没输过,敌人一提他名字就腿软。可你说巧不巧,这样一员猛将,跟了刘备大半辈子,却愣是没混上啥像样的官职,咋回事儿呢?这不,咱今天就来聊聊这档子事儿。
赵云这人,真不是盖的。史书上说他身高八尺,搁现在差不多一米八多,模样俊得很,英气逼人,再加上战场上那股子横扫千军的劲儿,脑子还灵光,满肚子才华,妥妥的人才一个。早些年,公元191年,他老家常山郡那边闹了点乱子,一帮人反了袁绍,大家伙儿一合计,推赵云出来带队,投奔了公孙瓒。那时候刘备跟公孙瓒关系铁,也在人家手下混饭吃,就这么着,赵云跟刘备认识了。俩人一见,估计就有点惺惺相惜的意思。
不过没多久,赵云大哥去世了,他得回家奔丧,就跟公孙瓒那儿辞了职。刘备舍不得啊,这么个能人走了,心里跟剜肉似的,临走还拉着赵云的手感慨了一番。赵云倒也仗义,回了一句:“我绝不会干背信弃义的事儿!”这话记下了,后来公元200年,俩人又碰上了。刘备那会儿正到处拉人搞事业,嘴上功夫一流,三两句“天下大义”忽悠得赵云热血沸腾,从此就死心塌地跟着他干了。
要说赵云对刘备,那是真没得挑。公元208年长坂坡那一战,场面乱得跟锅粥似的,刘备老婆甘夫人和儿子刘禅差点没命,全靠赵云拼了命杀进去救出来。那一刻,赵云不是一般的下属,简直就是刘备的救命恩人。有人老拿刘禅说事儿,觉得这小子后来没出息,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救他干啥?可这话不全对,历史迷都知道,刘禅虽说不咋地,但蜀汉能撑那么久,赵云这救命之恩功不可没。
可问题是,赵云这么能打这么忠心,刘备咋就不重用他呢?五虎将听着威风,可细琢磨也就一虚名,没啥实权。原因其实不复杂,赵云这人太正了,心眼儿里装的全是老百姓。他不是那种只顾主子利益的小弟,他的格局大,想的是天下太平,百姓安乐。谁要是真心为民,他拼了命也跟着干。可刘备呢,说白了,他搞事业更多是为自己那点野心,赵云这套“仁义至上”的想法,跟他不完全合拍。
举个例子,公元212年刘备拿下益州后,眼红城里房子、城外田地,想分给手下将领当奖励,鼓舞士气。这想法挺正常,谁不爱点实惠啊?可赵云站出来拦住了,说这些东西得还给老百姓,不然人心散了,仗打得再好也没用。刘备一听也有道理,就听了他的。这事儿能看出,赵云眼里,老百姓的日子比啥都重要。
再比如夷陵之战,刘备非要跟东吴干一架,赵云又劝,说这仗没必要,打赢了也没啥大意思。可刘备不听,结果输得稀里哗啦。赵云这人就这样,只要觉得不对路,他就敢说,不怕得罪人。他的仁义,不是那种耍嘴皮子的漂亮话,是真真切切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话虽如此,赵云这性子也注定了他吃不开。他不争权,不抢利,满脑子想着怎么让大家伙儿都好过,这种人搁哪儿都难得重用。刘备要的是能帮他开疆拓土、稳住江山的狠角色,赵云这“大侠”风范,难免显得有点“另类”。可这不代表他没本事,相反,赵云的光芒谁也挡不住。战场上,他是敌人的噩梦;战场下,他是老百姓的靠山。这种人,史书里都夸得不行,李贤那句“智勇兼全,有古大臣之风”,真不是白说的。
再说点接地气的,北方人提起赵云,总爱说他“够意思”,这词儿听着糙,可特贴切。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将军,身上有股子北方汉子的直爽劲儿。打仗时冲在前头,平时跟弟兄们也掏心窝子,谁不服他?就连蜀汉那帮老兵,提起赵云都得竖大拇指,说这人仗义得很。
不过赵云这辈子也没啥大遗憾。他要的不是高官厚禄,是心里那份踏实。跟着刘备几十年,该救的救了,该劝的劝了,凭本事打出一片天,留下一个“常胜将军”的名号,够本了。他的仁义,不光是给自己挣脸,也是给后人留了个念想。如今聊起三国,谁不提赵云,谁不夸他两句?
所以啊,赵云这人,值不值得重用,得看你咋想。想打天下,他兴许不是最得力的;想安民心,他绝对是头一号。你说刘备到底亏不亏欠他这员大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