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虽然没有经济学一说,但是社会的运作都是遵循经济学规律的。
因为生产力的制约,影响古代王朝国富民强的两项经济政策,集中在土地政策和货币制度。
土地是生产财富,而货币则是交易媒介,实现财富的有效兑现。

今天,我们就通过横向比较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货币制度,来说明货币制度是如何作用于三国,进而影响三国最终历史命运的。
从货币制度的差异,我们也能看出,三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01
先说曹魏。
曹魏的货币制度很简单:开放铸币权,允许民间私铸。
这个可能有点颠覆我们现代人对货币的理解,人民币就是央行印出来的,谁要是私自印钞票,那就是造假币。
这货币都是国家才能印的,要是大家都可以刷刷铸钱,那还得了?

其实不然。在古代,货币主要是铜钱。
铜钱这种实物货币的发行量是有限的。
会受到当时开采、冶炼和铸造技术的限制,并不会像我们现在用的纸币,想要印多少都没问题。
同时,我们知道货币最基础的功能之一是交换的媒介。
既然货币是用来交易的,那么社会上对货币的要求,就会随着社会上总的商品数量增加而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铸造货币的能力又受到限制,流通的货币数量就会常常跟不上,造成钱少物多,钱不够用,就会出现我们常说的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会导致交易的难度增加,社会上一般商品的价格普遍持续地下降,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消费积极性持续低迷,失业增加,经济进入恶性循环,全面衰退。
所以历史上有很多经济迅速发展的朝代,都会允许民间铸钱,通过开放铸币权,来适应社会上不断增加的货币需求。

而这时的曹魏,由于施行了较好的土地政策,逐渐摆脱了东汉末年的凋敝景象。
农业经济在这里逐渐恢复,商业、手工业、制造业也随着农业的发展渐渐繁荣起来, 为曹魏积累了财力和人气,对货币的需求也就随之增加。
此时曹操开放铸币权,实际上有利于曹魏经济的复苏发展。
所以,曹魏的老百姓,不仅有田耕,有粮收,还能换取钱财置换所需,小日子过得还是不错的。
02
下面,我们说说蜀汉。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我们都很喜欢刘备集团,尤其是诸葛亮。
常常因为刘备无法克复中原而感到可惜。
为了支持刘备匡扶汉室,蜀汉的老百姓们,做了什么牺牲呢?

赤壁之战前,十几万荆州老百姓跟随刘备,是因为有人散播谣言,说曹操会屠城
我们都知道政府可以通过通货膨胀来剥夺老百姓的财富。
具体的做法就是中央政府为了敛财,自己主动给货币掺水,制造劣币,驱逐良币,通过强制的行政命令,洗劫民间的财富。
这就是刘备集团在蜀汉干的事。
蜀汉虽小,但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所以照理说凭借着蜀道天险,蜀汉还是可以慢慢发展经济的。
可是刘备可不想慢慢来。
要知道,刘备在入蜀之前,并不是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赤壁之战之后,刘备三分天下,却也仍然是力量最薄弱的一方。
为了能实现他匡扶汉室的梦想,他就需要大规模地增强军队的实力,就需要大量的军费。
刘备需要钱,需要很多很多钱。

在大臣刘巴的建议下,刘备实行官办铸币制度,拿出了一套抢劫式的货币方案。
他造了一种货币,叫做“直百五铢”,就是价值一百枚普通五铢钱的意思。
但是这种直百五铢的重量只有五铢钱的3倍,也就是说其实价值也应该只是3倍,而不是一百倍。可是刘皇叔非要强制按照100:1的价格,去市场上买买买。这就好比给自己印了一堆新版一块钱,去市场上当旧版的30块钱用。
你说不接受?不接受,杀无赦。
刘备把库存的铜钱都回炉造成这种直百五铢,只要缺钱,就用这招,屡试不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