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品种 主食寻常百姓日常主食为素食,西晋潘岳在《闲居赋》中称:“灌园鬻蔬,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腊之费。”就是说明过年、过节时才吃肉。 南方的主食以水稻为主;北方则以大小麦、豆(注3)为主。当时米已有优良品种,如曹丕所赞的新城稻:“江表惟长沙名好米,何得比新城粳稻也!上风炊之,五里闻香。”(见《太平御览》卷839引《魏文帝与朝臣书》);袁准所赞的河内青稻:“河内青稻、新城白粳,弱萁游梁,濡滑通芬。”(见《北堂书钞》卷142) 麦饭以麦蒸制而成,因价格低廉故为百姓所食用吴孟宗以此为主食(见《太平御览》卷850引《孟宗别传》)。 除了用大小米煮粥外,也有以豆来煮,详见石崇与王恺斗富一事。麦粥则是以未磨的整粒麦子而煮,这些麦屎粥多为穷人或守丧者所食。 七十年代初在在甘肃嘉峪关出土了一组汉代画像砖《庖厨图》,当中有仕女揉面和手持托盘奉包子的图像,其它的还有持铁叉烧烤图、切肉串。崔寔的《四民月令》中提及:“齐人……以曲为蒸饼样,团枣附之,名曰枣糕。” 汉代统称面食为饼:把调味好的面团压平至圆扁形,再放在烤炉上烤至酥脆的称作烧饼;用甑锅蒸熟的包子称作蒸饼;用水煮的面条或云吞、水饺称作汤
饼;面团放在平底铁锅上加油煎熟称作烙饼;用米粉或面粉发酵加糖并把枣、栗、芝麻等放在甑锅上蒸成松糕的称作饵(扬雄《方言》:“饵谓之糕”)。 随着蜂蜜、蔗糖、麦芽糖、枣、果仁、豆沙、芝麻、姜、葱、蒜、奶油、猪油、植物油、鸡蛋、面粉、糯米粉、黄米粉、籼米粉、薯粉、豆粉等原料的调配运用,再加上炭炉、铁锅、蒸笼等的出现,令汉代糕点的品种得到飞跃的增幅。 曹睿曾怀疑何晏面色白润是傅粉之故,便在盛暑时赐予热汤饼给他吃。 (《事物纪原.酒醴饮食.馒头》:“稗官小说云: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於神,假阴兵一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则向之,为出兵也。’武侯不从,因杂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麪,象人头,以祠。神亦向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 1961年河南密县打虎亭出土的汉代画像石豆腐作坊图可以证明当时已有生产豆腐及豆制品的能力,汉代的豆饧(甜豆
腐脑或甜豆浆),在《盐铁论.散不足》中被称为时尚美食,这反映出豆腐在西汉前期面世不久,传说豆腐是美食家淮南王发明的。汉代已有石磨,做豆浆非常普
遍。煮豆浆时豆浆中的蛋白质和脂肪会凝聚成一层膜,捞起捊在锅面上的膜后晾干就是腐皮或腐竹。 酒在夏时已出现,其它菌发酵的食品如泡菜(菹)和以黄豆或蚕豆所制的酱也随之出现,酒也发展至有澄(清)酒(久酿滤去酒糟的米酒)、醴(又称
醪)酒(以糯米短期内所酿制的连糟酒)及香酒(用郁金香或香茅草加进米酒内浸泡,用于宫廷宴饮及祭祀)。周代“八珍”之一的渍即是香酒牛肉。 至三国时更有葡萄酒、甘蔗酒(注4)、乳酒。曹丕就曾下诏说:“(蒲萄)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饣肙],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鞠糱,善醉而易醒,道之固以流涎咽唾。况亲食之耶!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见《艺文类聚》卷87) 当时的名酒首推以酃湖水酿制的酃酒,《续汉书.郡国志四.长沙郡条》引《荆州记》云:“有酃湖,周回三里。取湖水为酒,酒极甘美。”左思的《吴都赋》云:“飞轻轩而酌绿酃,方双辔而赋珍羞。”司马炎平吴后以酃渌酒作为战利品,献于太庙。两者皆可证酃酒在当时的地位。 虽然曹氏父子酷酒,曹操更留下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名句,但因为酒需要耗费大量粮食,东晋时某郡断酒一年就省米百余万斛(见《全晋文》卷24)。曾深受粮困之苦的曹操和刘备都下达过禁酒令,孔融、徐邈曾犯禁。吴的王蕃更因酒而为孙皓所杀。刘备受简雍之劝后大概已解除;襄樊战后曹操以酒庆功,迟至建安二十四年时已解禁。吴则是官方专卖,长沙走马楼吴简可见“酒租钱”一词(注5)。期后竹林七贤更把饮酒风气推至高潮。 上海博物馆有一个东汉的青铜蒸馏器,经试验至今仍可蒸馏出酒来。 茶在《诗经》中的《尔雅》、《谷风》等篇可见,异称也包括槚、茗、蔎等。据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这是古老的传说。现代学者则认为茶起初是药用,后来才在药用的基础上发展成以饮用为主。 《华阳国志.巴志》提及过武王伐纣后以日作封国,茶即是其中的贡品之一。产茶地区遍及涪陵郡、什邡县、南安县、武都县和平夷郡等。附带一提,槚通葭,蜀人谓茶曰葭萌(茶茗)。 扬雄这黄门郎写的《蜀都赋》中有“百华(花)投春,蔓茗荧翠”一句;湖南长沙马王堆驮侯墓出土随葬品的清单中有茶叶,可见西汉时茶已是四川和湖南官宦人家的饮料。 《茶乘》卷二引《广雅》(三国魏人张揖所写)中就提及:“荆、巴间采叶为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引华佗《食论》曰:“苦茶久食益意思。”即北方人以茶为食品。 韦曜不善饮酒,故在孙皓的宴会以茶荈代酒则说明茶已登到孙吴的帝王之宴中。陶元珍在《三国食货志》卷八中曾评论:“蜀饮酒之风,似不及魏吴,当由饮茶之风特盛於蜀,茶足以代酒故也。” 至西晋时,左思的《娇女诗》能一定程度上的反映时人的心态,陆羽的《茶经》就节录了全诗中的十二句,当中犹以“心为茶[上艹下舛]剧,吹嘘对鼎[钅历]。”这句最为传神,描写出她是如何的急于喝茶。 调味品约五千年前古人就已懂煮海为盐,《商书.说命》中已有提及人们以盐作调味料的句子;“若作和羹,尔维盐梅”。 《礼记内则》云:“栆、栗、饴(麦芽)、蜜”,这句话反映出人们已懂得从天然果实中得到甜美这口感,后来也加入了甘草与甘庶两个来源。蜂蜜也从野蜂转变成驯养的家蜂。 从战国开始,姜、肉桂、八角、草果、山萘等调味料与酱油一起腌制的卥肉也誔生了。 曹丕曾下诏说:“新城孟太守道蜀猪、羊、鸡、鹜,味皆淡,故蜀人作食,喜著饴蜜,以助味也。”(见《北堂书钞》卷147)“南方有龙眼、荔枝,宁比西国蒲萄、石蜜(甘蔗制的冰糖)乎?酢且不如中国。”(见《太平御览》卷971引《魏文帝诏群臣》) 岭南风味广东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和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汉墓中出土的食物与马王堆出土的差不多,只是多了大量海鱼、螃蟹、蚬、蚌、蛤等水产,也反映出广府菜水产品比重大这特色。广东人称作“天上人参”的禾花雀,遗骨也能在南越王墓中找到,证明当时岭南人已吃野味。 吴末人沈莹所
著的《临海水土异物志》不仅是一本收录临海郡物产的方物志,实际范围是东南沿海浙闽(古代越人的生活范围)台湾一带。所罗列的不仅当地特有的果藤、飞鸟、
鳞介、竹木等,比方:海参“土肉正黑,如小儿臂大,长五寸,中有腹,无口目”、[句黾][虫辟](一种海龟)“味如鼋,可食。卵大如鸭卵,正圆,中生啖,
味美于诸鸟卵”、般肠竹“为笋殊味”;还讲述其食法:蜈松“长丈余者以作脯,味似大虾”、桄榔木“皮中有如米粉,中作饼饵”、[鱼辰]鱼“好作羹,滑美,
似饼”。 《南方草木状》姑且不讨论是西晋人嵇含所撰还是伪造,但确实反映出唐宋以前的当时面貌,草、木、果、竹四大类当中有很多可供食用,例如龙眼、椰子、荔枝、甘庶、甘薯等,其中甘庶还是交州进贡皇室的特产(见《三国志.孙亮传》注引《江表传》)。书中还提及加工方法如豆蔻的干制“曝干,剥食”、槟榔“并壳取实曝干之,以扶留藤、古贲灰合食之,食之即滑美”,也有被制成蜜饯果品如益智“子内白滑,四破去之,取外皮,蜜煮为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