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 长安城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客服咨询电话

18262654321

三国千古情
三国千古情
东汉末年,皇叔奶茶店小老板刘备,生逢乱世心有大志,始终胸怀产业救国夙愿,不畏艰难志笃弥坚,统领着孔明茶坊、张飞酒馆、赵云管家,关羽镖局,小乔汉服,联合新晋网红诸葛孔明;与霸道房东曹操,家族地产商孙权、戏水乐园老板周瑜斗智斗勇,应天时、顺民意,抢商机,在恶劣的市场竞争中,开辟新天地,齐心协力把小生意干成大传奇,最终在资本市场上市敲钟的奋斗故事。
三国浴乐园,是以创造快乐、助力梦想、传播文化为使命的综合服务平台;三国浴乐园以三国历史为魂,创业文化为媒,快乐体验为本,拥有汤泉、秀演、美食、趣店、康健、乐园等服务的全产业链文旅服务空间。 三国浴乐园聚焦于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服务的深度融合和服务创新,把脉新休闲娱乐市场的时尚消费需求和新鲜文旅体验,结合互联网思维和现代科技手段,为客人打造24~48小时欢乐服务圈。
共有352个话题
本版聚焦
全站热门讨论
三国千古情

今日发帖:0

讨论: 352

本版相关讨论
热门路线
汉代玩什么 [复制链接]
心海假日
2025-6-23 16:46:29   
游戏是一项与人类自身活动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是人们为满足生理、生活需要,寻求乐趣,培养社会生存能力而进行的玩耍活动。


虽然是简单的游戏行为,却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乃至风俗习惯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汉代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游戏作为一项娱乐活动,在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从汉画像中可窥见一斑。

汉画像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真实反映了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不少就是游戏活动。


一、斗鸡
山东滕县山亭出土一方汉画像石,纵32厘米,横123厘米,右部已残。现存画面刻三人在驱使两只公鸡引颈相斗。两鸡毛冠竖立,正死死盯住对方。画面雕刻栩栩如生,极为传神。


1977年,在徐州市沛县栖山汉画像石墓中出土一方刻有斗鸡场面的汉画像石,纵80厘米,横265厘米。画面内容自左向右分为三组。

第一组刻“西王母”的故事;第二组刻一树,树上有鸟,树下一人张弓欲射,一人在旁观看;第三组,刻一建鼓,上饰羽葆,羽葆上站着三只鹄;在建鼓的旁边是斗鸡和比武的场面。


斗鸡是汉代流行的一种游戏。

将两只性情凶猛的公鸡放在一起,诱使它们相互啄斗攻击,以此来寻求乐趣。这种游戏在先秦时已经流行。

至汉,更是蔚然成风,上层社会达官贵族中不乏乐于此道者。刘邦的父亲就喜好斗鸡。《西京杂记》记载:“(季公)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饼、斗鸡蹴鞠,以此为欢。”


分封在曲阜的鲁恭王亦好斗鸡。

《西京杂记》载:“(鲁恭王)斗鸡、鸭及鹅雁,养孔雀、鹑鹊,俸谷一年费二千石。”民间也多以此作为休闲娱乐的主要活动之一。


东汉陶俑

争斗之鸡因身体条件和健康状况等原因会直接影响到游戏的输赢,因此人们对鸡的品种一般都要经过精心挑选,选择品种优良、善于争斗的公鸡作为斗鸡。


《庄子》、《尔雅》中都曾记载一种叫“羊沟巨鸡”的斗鸡良种,这种鸡是专门用来争斗的。此外,斗鸡要经过严格认真的训练。


一只训练有素的斗鸡,要经过四十天的调教,使之“望之似木鸡”,才能具有顽强的战斗能力。有时为了增加鸡的啄咬撕抓和防卫能力,人们还常常在鸡身上装备各种专门的器械。

据《左传》记载,鲁国的两位大夫斗鸡时,为使自己的鸡能够战胜对方,一人在鸡身上披上一件特制的铁甲,另一人则在鸡爪上套上金属套子,使鸡在咬斗中更具有攻击和防御能力。


斗鸡的场面常常十分激烈,曹植《斗鸡篇》云:“长筵坐戏客,斗鸡闲观房。群雄正翕赫,双翅自飞扬。挥羽邀清风,悍目发朱光......”

这段诗生动地描述了斗鸡的惨烈场面,也说明斗鸡能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乐趣。正是这种紧张刺激的情形使该项游戏一直流传于后世而不衰。


二、六博
六博是汉画像石中常见的题材之一。在徐州市铜山县台上收集到一方六博图汉画像石,纵45厘米,横50厘米,左上角残。画面内容为二人对坐,一面对博,一面饮酒。


六博又称“陆博”或“六簿”,是一种带有赌博性的棋类游戏,因所用棋子双方各为六枚,六黑六红,又有骰子六枚,故称“六博”。

六博起源甚早。《说文》云:“(六博)局戏也,六箸十二棋也。古者乌曹作簿。”乌曹是夏桀的臣子,按此说,在夏代就有六博了。


夏代有无六博无从考,但至少在先秦时六博已广泛流行于宫廷和上层社会中,这在许多文献中均有记载。《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

汉代时六博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文献记载有不少王公大臣如汉景帝刘启、汉宣帝刘洵、大臣刘勃、梁冀等都是六博好手。


六博是一种古代的棋类游戏,为二人对坐对奕,中间放一博局。其具体的下法,因时间久远,无法确考。但从一些文献中可窥其豹斑。


《楚辞·招魂·宋玉》说:“篦敝象棋,有六簿些;分曹并行,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王逸注:“投六箸,行六棋,故谓六簿也。簿,一作博。”

六枚棋子中,五枚叫散棋,一枚叫枭棋。行相进迫,使对方之枭不能移动而被杀。以杀枭为胜。


博局是何格式,文献有记载,但与考古出土及汉画图像中的形式不尽相同。一套完整的六博棋,应包括棋局、棋子、鱼、箸、筹等。


1972年,河南省灵宝县张湾3号东汉墓出土一套绿釉六博陶俑。在一张坐榻上置长方形盘,盘的半边摆有6根长条形算筹,另半边置方形博局。博局上每边有6枚方形棋子,中间有2枚圆形的“鱼”。

六博下法首先要掷彩,然后才能行棋,因此六博不全赖智力,靠一定的运气,有取巧的成分。


班固《奕旨》说:“夫六博悬于投,不专于行,优者有不遇,劣者有侥幸,跨孥相凌,气势力争,虽有雌雄,未足为凭也。”

这样看来,六博与后世的棋弈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两晋时六博仍然在当时上层社会中盛行,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才被“象戏”所取代。


三、蹴鞠
河南方城县东关画像石墓墓门石背面有一幅画像,分为上中下三层,中层为蹴鞠图。

上刻二蹴鞠者,皆身材高大,右者带剑蹴鞠而行,左一人争抢其球。


二人旁边置一酒樽。图像形象地表现了蹴鞠游戏的生动场面。《中国古代瓦当图典》中收录一枚蹴鞠纹瓦当,圆形,直径16厘米。

当面一人戴帽,双臂挥动,袖口宽松,胸前一圆球,双脚一前一后,似在踢球。


蹴鞠又称“踏鞠”、“蹙鞠”,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游戏活动,也是我国最原始的足球游戏。蹴,踢也。鞠,其外表是用皮做的,内部填充毛发之类的柔软物质。

蹴鞠起源很早。刘向《别录》中称:“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或曰起战国时。蹴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皆因嬉戏而讲练之。”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发现一批帛书,其中《十六经·正乱》篇谈到蹴鞠,文曰:“黄帝身禺(遇)之(蚩)尤,因而擒之。”

蹴鞠是否为黄帝所造,我们暂且不究。但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中已有了关于踏鞠的记录。

春秋战国时,蹴鞠已十分流行。至汉代,蹴鞠更是风靡社会的各个阶层,一些帝王大臣纷纷把它作为一项有益健身的游戏活动。


汉代贵族蹴鞠游戏的规模很大。

《汉书·艺文志》中收有二十五篇蹴鞠经,描写的是有关帝王贵族们蹴鞠玩乐的情况。蹴鞠有专门的球场,称为“鞠城”。


《汉书·霍去病传》服虔注曰:“穿地作鞠室也。”说明在汉代鞠城一般都挖在半地下。

汉魏诗赋也对此有所描写。东汉李尤《鞠室铭》曰:“圆鞠方墙,放(仿)象阴阳,法月对冲,二六相当。”

由此而知,汉魏时蹴鞠场地是圆形的,球场四周有围墙和看台,还有专为皇帝设的御座。场地有阴阳两面,每边有六个半月形的球门相对,双方各有六名守门员。


这说明在汉代蹴鞠活动相当发达,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体制。

汉代下层社会中也十分流行此项游戏。


平民百姓蹴鞠,没有贵族这么好的条件和这么大的规模,他们大多是两三个人随便踢踢玩玩,场地也只能是在路旁小巷之中,但其热闹地程度也是“康庄驰逐,穷巷蹴鞠”。

四、投壶
河南南阳沙岗店出土一方汉画像石,石纵134厘米,横40厘米,是一幅反映汉代游戏投壶的画像石。


画面中间刻一壶,壶旁放一酒樽,上置一勺。壶左右各一人,其怀中各抱三矢,手各执一矢,正全神贯注地准备向壶内投掷。

左边一人身体前倾,头低垂,坐于地,已喝得酩酊大醉,旁有一人搀扶,似为投壶的失败者。


右边一人似为司射(即投壶的裁判),他手里拿着一木质的兽形器叫“筹”,用来计算投入壶中的矢的数目。


投壶是古代较为盛行的一种饮酒游戏,由军事训练中射箭演变而来,起源较早。周代把投壶视为一种主人与客人讲论才艺之礼。

《礼记》载:“投壶之礼,主人奉矢,司射奉巾,使人执壶。主人谓,某有枉知哨壶,请以乐宾。”


投壶作为一种斗智斗力的技巧性游戏,在比较高的阶层中流行。《后汉书·祭遵传》说:“(祭)遵为将军,取士皆用儒术,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

当时士大夫玩这种游戏,多出于一种礼乐上的需要,因此玩时有一套烦琐的礼节。

投壶游戏的一般规则是,投壶者站在离壶一定距离的地方,把箭投向壶中,以中壶的箭的数量定胜负。投壶前,主人首先要发出邀请。


“主人请曰:某有枉矢哨壶,请乐宾。宾曰:子有旨酒嘉殽,又重以乐,敢辞。”双方谦让一番,接着,宾客“已拜受矢,进即两楹间,退反位,揖宾就筵”。

不仅投壶程序有一定规则,投壶游戏的器具壶、箭的大小尺寸也有一套定制。

“壶肛修七寸,口径二寸半,壶高尺二寸,容斗五升,壶腹修五寸。”为防止投中的矢弹出来,壶中常常放有小豆。


投壶的场地可分堂上、室中、庭中,场地不同,矢的长短尺寸也各不相同,“矢八分;堂上七扶,室中五扶,庭中九扶,算长尺二寸”。

至曹魏时,投壶仍然流行于当时的上层社会。《魏略》:“邯郸淳,字子淑,作投壶赋千余言,奏之。文帝以为工,赐帛十匹。”汉画中还有一些投壶的画面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五、鸠车
徐州市邳州庞口村出土一块汉画像石,横90厘米,纵99厘米,厚19厘米,为祠堂左壁画像。画面分两层,下层刻一孩童手推鸠车面向头戴进贤冠的尊者”。

鸠,是一种鸟名,《诗·卫风·氓》:“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古谓鹘鹏、尸鸠(布谷)之属。《说文》说:“鸠,鹘鹏也。”

鸠车为古代孩童喜爱的一种能推拉走动的游戏工具。上为鸠鸟,下有轮。


1973年,在南阳市东郊李相公庄出土一块许阿瞿墓志铭画像石,纵70厘米,横112厘米。石面左边为志文,右边为画像。

志文曰:“惟汉建宁,号政三年,三月戊午,甲寅中旬,痛哉可哀,许阿瞿身,年甫五岁,去离世荣......”


铭文的意思是说:墓主叫许阿瞿,年仅五岁不幸于东汉建宁三年(公元170年)三月十八日夭折,全家人极为悲伤。

右边的画像分上下两格:上格为墓主人生前观赏游戏的画面。

端坐于左边榻上的是有题名的“许阿瞿”。身后一奴仆在打扇子,其前有三个玩童,一人托木乌,一人牵一鸠车,鸠下有两轮,后一人执鞭赶鸠车。


这是一方有确切纪年的汉画像石,时间为东汉后期。

石刻为五岁而夭折的许阿瞿而作,画像刻许阿瞿观看儿童玩耍的场面,而儿童玩耍的主要游戏就是玩鸠车。

结合汉画像石上的其他儿童玩鸠车的画面,我们可以看出,鸠车在汉代是一种很普通的儿童玩具,玩鸠车,也是当时一项很普遍的儿童游戏。


儿童玩鸠车蕴藏着爱幼之意。在汉代,70岁以上老人多用鸠杖。鸠杖在汉画中并不鲜见,是一种杖头饰以鸠鸟的拐杖。《吕氏春秋·仲秋纪》:“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

1959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出土了三根鸠杖,一根杖上还缠有木简10枚。简上说明自高皇帝(刘邦)以来,两汉皇帝都给年高者授王杖。

2002年10月,在广州市永福路发掘的一座新莽墓中也出土一件雕刻精美的铜鸠杖首。为什么汉代皇帝授给年老者的王杖上要带有鸠鸟呢?


《后汉书·礼仪志》说:“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鳙之靡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所以爱民也。”

汉代把鸠杖赐老人是以“不噎之鸟”比喻古稀老人,把杖头之鸠鸟作为一种健康长寿的吉祥象征,旨在宣传儒家思想中尊老、注重礼节的礼义精神,有示人敬老之意。

同样我们认为,把鸠鸟装饰在儿童所玩的玩具车上,应有爱幼的吉祥寓意。


1985年在河南新郑市北关生产公司院内出土一辆铜鸠车,“整体为一鸠,昂首翘尾,正视前方,胸下系有一个小铃铛。两爪处安有两个轮子,鸠背上站有一只调皮的雏鸠,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这辆鸠车是一辆前拉式的,鸠车的大鸠背上驮着一只小鸠,表现出殷殷的哺育之情。

鸠车游戏在汉代还有一种培养孩子从小热爱劳动的积极意义。从文献记载我们知道,鸠车是一种适用在沙地里的运输工具。

在沙地里行走已很困难,如负重运输会更加吃力。儿童玩鸠车,亦是对成年人体力劳动的一种模仿,旨在从小培养孩子的勤劳美德。

鸠在汉代还有安定、安全、平安之意。《左传·定公四年》:“若鸠楚竟,敢不听命?”杜预注:“鸠,安集也。”所以汉代儿童所玩的鸠车游戏,还蕴涵着一种平安吉祥的祝福。

结语
以上是我们对汉画中部分游戏的初步研究,汉代的游戏远不止这些,浩瀚的历史文献中记载着许许多多的汉代游戏,如弹棋、格五、走犬、斗鸭、斗鹅、射覆、藏钩等。

这些游戏就汉画这种载体而言,有的还没有被发现,有的还没有被我们所认知。在对汉代游戏的研究中我们还发现,有些汉代游戏与我国古代的军事、体育、百戏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实,像中国的各种文化史一样,两汉时期,也是中国游戏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既继承了许多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游戏形式,又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些新的游戏形式,对后代的游戏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浴乐园总导演
    浴乐园,穿越到从前

    www.yuleyuan.net

    18262654321

  • 培哲设计总编剧
    培哲,商业护城河

    www.peizhe.com

    1592165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