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令香典故源于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荀彧(字文若,官至尚书令,世称“荀令君”),因其仪容俊美、酷爱熏香,所到之处香气三日不散,被后世用作形容风雅之士或美男子的代称。 典故核心内容 典故起源: 荀 ...
荀令香典故源于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荀彧(字文若,官至尚书令,世称“荀令君”),因其仪容俊美、酷爱熏香,所到之处香气三日不散,被后世用作形容风雅之士或美男子的代称。 典故核心内容 典故起源: 荀彧担任尚书令期间,常以异香熏衣,据《襄阳记》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其香气持久的特点成为美谈。史书称他“人伟美有仪容,好熏香,身上香气,百步可闻”,兼具才华与风度。 典故演变: 后世以“荀令香”(或“令君香”“令公香”)比喻高雅人士的风采,如唐代王维诗句“暗识令君香”。明代《香乘》还记载了“荀令十里香”的香方,含丁香、檀香等成分。 典故对比: 同时期刘季和因效仿熏香被讥为“俗人”,凸显荀彧的独特魅力。与“掷果潘安”并列,成为美男子典范(“留香荀令”专指仪容出众者)。 相关文学引用诗词:李商隐“桥南荀令过,十里送衣香”,张正见“多烧荀令香”。成语:“荀令留香”直接源于此典故。 总结:该典故融合了历史人物的才貌双全与香文化的雅致,成为中国古代审美意象的重要符号。 |